刘艳芬,女,笔名空谷幽兰,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博士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访问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学会会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热点问题、佛教哲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美学关系、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项等。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宗教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内蒙古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主要情况如下:
一、科研成果与奖励
(一)著作与教材
1.《佛教与六朝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入选2010年中国文学年鉴,2010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佛境与唐宋诗境》,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年版。入选2019年中国文学年鉴,2019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 《生态美学在中国——专家访谈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4. 《现代应用文写作》(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应用写作》(副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论文
1.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1)《论宗白华美学批评风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艺术价值结构新探》,《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6年第2期 全文转载。
(3)《面对影像的诱惑和文学的召唤——对文学与影视预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反思文学和文学理论自身——对“文学终结”讨论的一种回应》,《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5期。
(5)《当文艺冲破围栏时——艺术等同于生活辨》,《名作欣赏》,2007年第9期。
(6)《由恶梦到苦笑——评方方中篇小说〈埋伏〉》,《山东文学》,2007年第10期。
(7)《从水意象看儒、释、道、禅时间观的不同》,《济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佛教哲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美学关系研究
(1)《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佛家自然观与我国诗学美学传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与佛家话语》,《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诗家语言与佛家语言》,《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6)《意境说与儒释道的对立互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2003年第2期。
(8)《意境说与佛家色空观》,《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论中国佛教对意境说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10)《禅悟·诗思·意境》,《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3年第6期。
(11)《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12)《诗悟与禅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3)《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全文转载。
(14)《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与诗学的相互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4期。
(15)《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7年第6期。
(16)《六朝佛教对诗人文学观的影响》,《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
(17)《佛教与宋代诗学:严羽“以禅喻诗”说的诗学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8)《试论镜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CSSCI),2008年第2期。
(19)《试析六朝诗学“韵”范畴的佛教影响因子》,《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2期。
(20)《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1)《试析佛教“神”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4期。
(22)《试论佛教对六朝诗学“味”范畴的影响作用》,《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9年第6期。
(23)《试析佛教“色”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SCI扩展版),2010年第4期。
(24)《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13年第3期,
(25)《唐宋诗禅交融现象成因探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相关问题研究
(1)《适意自我的探求——试析佛教对六朝诗人生存智慧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试论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河南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
(3)《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视角——以〈水浒传〉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前景与趋势——赵奎英教授访谈》,《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4期。
(5)《“着衣冠的直立兽”——〈陆犯焉识〉中的生态审美意象探析》,《文艺美学研究》,2019年秋季卷。
(6)《建设富有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之根的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访谈》,《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第51辑,2022年8月。
(三)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项目编号:16ZDA111。
2.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佛禅影响视域下的唐宋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2BWXJ02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佛禅影响视域下的唐宋诗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0461252
4.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六朝诗学与佛教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JC751019
5.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佛教诗歌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0099
6.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六朝诗学繁荣的佛教文化动因研究”,项目编号:B0815
7. 济南大学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意境说文化蕴涵研究”,项目编号:X0701
8. 济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美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功能研究”,项目编号:X04005
(四)主要获奖情况
1 .2019年《佛境与唐宋诗境》(专著)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2019年《佛境与唐宋诗境》(专著)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2015年《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论文)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 2010年《佛教与六朝诗学》(专著)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5. 2011年《佛教与六朝诗学》(专著)获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 2009年《试论镜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论文)获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二、教学成果与奖励(主持项目、获奖、教材、论文)
(一)本科生教学成果与奖励
1. 2021年主讲的《美学》课程获济南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2.2021年指导朱雪宁同学参加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初中语文组)二等奖。
3. 2018年参与的“通识教育中的“书院式经典解读”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4. 2016年主持完成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美比较视野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文学概论为例”。
5. 2012年济南大学精品课程群“文艺理论课程群”负责人
6. 2010年济南大学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
7. 2005年获得济南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1项。
8. 2003年以第二位参加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9. 2003年济南大学多媒体教学优秀奖。
10. 自2002年以来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100多篇,其中朱建运、孙晓东、王泓烨、张若曦等多名学生荣获济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二)研究生教学成果与奖励
1. 2009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5人,其中已毕业16人,包括文艺学和学科教学(语文)两个学科方向;其中2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济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 2009年“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第2位)获得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其它
在《山东教育》《鲁西诗人》《聊城文艺》等刊物以及《鲁西诗人》《山石榴》《小镇的诗》等网络文学平台发表诗歌、散文200多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