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让心灵聆听经典,让经典进驻心灵——开设书院式经典阅读的一点感想
发布日期:2013-08-08   点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代代国人最引以为豪的财富,其中,古典文学诗词更是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鉴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需要,我们开设了书院式《唐宋词选释》经典阅读课程。这本《唐宋词选释》书籍的作者是俞平伯先生,他更多的是以“红学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其实不然。俞先生涉猎极广,在诗、词、散文的创作和研究上均有非凡的造诣,称之为“国学大师”是毫不为过的。尤其是这本《唐宋词选释》更是凝结了俞先生十余年的治词心血,并经其一再审订而成,所以虽然它的字数不多,但无论是作为闲暇时的阅读消遣还是正统的词学研究而言,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这是在全校第一次开设此门课程,作为授课老师,我的感触良多。首先,学生大都有主动自学的积极性。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我们往往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和了解到了不少古典诗词,学生们都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情感积累。加之,词这种文体偏重于唯美意境的渲染和爱情世界的描绘,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也十分自然。因此,对于本门课程和《唐宋词选释》教材,学生一般都有深入了解的意愿和认真阅读的动力。此时若能再加上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应该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往往对词人生平、词作本身等偏于感性层面的内容较为熟悉和感兴趣,而对于词这种文体的诞生、它与音乐的关系、它究竟是按照何种方式去创作以及在历史上它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有过哪些体式和流派等偏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学生大都知之甚少或者不太感兴趣。但这些理论知识却是我们了解词、把握词的一个基础,是必须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理论层面上,再讲解词作,学生才能脱离以前单纯朗读、背诵的机械层面,重新认识词人和词作,从而能够做到分别以历史的纵向和作家的横向为轴,清晰地标定出词体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发掘出其永恒的魅力。

再次,这次课程的开设,主要偏重于学生自学,小班授课方式也较为灵活,能够让学生有机会重新在书本上找回大声阅读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件特别好的事情。其实读中国诗词和读外语是一个道理,讲究的是“感觉”。有感觉,就会觉得是好文章,反之就并不以为然,即便是老师用心去讲解但也往往属于过眼云烟,记不住多少在心里的。所以读书、读书,书就是用来朗朗成诵的,大声的朗读,强化的就是视觉和听力的双重“感觉”,只有读出来,作品才会更具韵味。特别是词作,它本身就是押韵的文体,读出来自然会更美,那么在学生心中,也当然能够产生比默读更好的效果。小学校园的朗朗读书声,往往会吸引着人们停下脚步,凝神屏息地仔细听上一会儿,因为它能够勾连起沉积在岁月里的美好回忆。若我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也给我们的学生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记,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经典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经久不衰,它可能更多地还在于一种常读常新的魅力。同样的一首作品,往往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同时期的不同心态去阅读时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若没有接受过爱情的洗礼,也将很难体会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百转千回,而一旦有过人在旅途的漂泊经历,就更能对“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的孤独无奈感同身受。所以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应放置在宽大的书架上,而是应当经常被我们拿在手中用以启迪自己的心灵,这样就会使得我们认识古人的同时也更真实地认识了自己。

上一条:读“巧言令色,鲜矣仁”有感

下一条:如何走进经典名作《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