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孟子》学记·梁惠王下·雪宫章
发布日期:2020-09-09   点击:

《孟子》学记·梁惠王下·雪宫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2)?”孟子对曰(3):“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4)。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5),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6)。乐民之乐者(7),民亦乐其乐(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9),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10),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11):‘吾欲观于转附、朝儛(12),遵海而南(13),放于琅邪(14),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15)?’晏子对曰:‘善哉问也(16)!天子适诸侯曰巡狩(17),巡狩者巡所守也(18)。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19),述职者述所职也(20)。无非事者(21)。春省耕而补不足(22);秋省敛而助不给(23)。夏谚曰(24):“吾王不游,吾何以休(25)?吾王不豫(26),吾何以助(27)?一游一豫,为诸侯度(28)。”今也不然(29):师行而粮食(30);饥者弗食(31),劳者弗息(32)。睊睊胥谗(33),民乃作慝(34)。方命虐民(35),饮食若流(36);流连荒亡(37),为诸侯忧(38)。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39),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40),乐酒无厌谓之亡(41)。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42)。’景公说(43),大戒于国(44),出舍于郊(45)。于是始兴发补不足(46)。召大师曰(47):‘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48)。’盖《徴招》、《角招》是也(49)。其诗曰(50):‘畜君何尤(51)?’畜君者,好君也(52)。”

注释:

(1)雪宫:齐宣王的离宫之名。君主居住之处,有正宫和离宫,君主正宫之外的住宿之处叫做离宫。(2)此乐(le4):这样的乐趣。(3)对:回答。(4)非其上:非议自己的上级。(5)不得:得不到。而:就。非也:不应该。(6)为(wei2)民上:作为庶民的长上。而:却。与(yu3)民同乐(le4)者:君主和庶民各自得到各自的快乐的做法。(7)乐(le4)民之乐者:乐于使庶民各得其快乐的君主。(8)民亦乐其乐:庶民也能乐于使君主得到其快乐。(9)乐(le4)以天下:因为天下百姓能得到快乐而感到快乐。(10)然:如此。而:却。不王(wang4)者:不能实现王道的情况。(11)昔者:以前的时候。于:向。晏子:春秋时齐国的宰相晏婴。(12)欲:想要。观:游。于:到。转(zhuan3)附、朝儛(chao2wu3):两座山之名。(13)遵:沿着。南:向南走。(14)放(fang3)于:到达。琅邪(lang2ya2):齐国东南边境的城镇。(15)何修:修养治理到何种程度。比(bi3)于先王观:像先王的观游一样。(16)善哉问:这个问题问得好。(17)适:来到。诸侯:此指诸侯之国。巡狩(shou4):巡查所守的地方。(18)所守:指各诸侯所守的地方。(19)朝(chao2):朝见。述职: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20)所职:职责履行情况。(21)无非事者:无不是因为政事。(22)省(xing3)耕:视察耕种的情况。补不足:对百姓中那些缺少耕种能力的人给以补足。(23)敛(lian3):收获。助不给(ji3):对百姓中那些缺少秋收能力的人给以帮助。(24)夏谚(yan4):夏朝时期的谚语。(25)何以:怎样。休:休息。(26)豫:游。(27)助:得到救助。(28)为(wei2):作为。度(du4):法度。(29)然:如此。(30)师行:军队出征。粮食:有干粮可吃。(31)弗(fu2)食:没有饭吃。(32)弗息:得不到休息。(33)睊睊(juan1):侧目而视的样子。胥(xu4):互相。谗(chan2):用言辞怨恨和攻击。(34)乃:于是。作慝(te4):产生厌恶和怨恨之情。(35)方:违逆。命:君王的使命。(36)若流: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37)流连荒亡:从下文可以理解。(38)为(wei2):成为。(39)从流而下:让船顺流而下。反:同“返”。(40)从兽无厌: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41)乐酒:嗜酒、酗酒。(42)惟君所行:关键在于君主要推行先王之道还是顺应当时流弊。(43)说(yue4):通“悦”。(44)大戒:大力推行戒令。(45)出舍(she4):离开宫廷而居住。(46)兴(xing1)发:开仓放粮。(47)大(tai4)师:太师,指乐官。(48)为(wei4):替。相说(yue4)之乐(yue4):相遇欢快的乐舞。(49)徴招(zhi3shao2):“徴”是五音(宫商角徴羽)之一,“招”通“韶”。角招(jue2shao2):“角”是五音之一,“招”通“韶”。(50)诗:此指与《徴招》《角招》相配合的诗句。(51)畜(xu4)君何尤:谏止君错何可责。畜君,劝谏并阻止君主的过错。何尤,有什么可指责的。(52)好(hao4):爱。

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孟子。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有这样的乐趣吗?”孟子回答说:“有。有人得不到这样的乐趣就会非议自己的上级。得不到这样的乐趣就会非议自己的上级,这样的做法是不应该的;作为庶民的上级却不能和庶民得到各自的快乐,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应该的。乐于使庶民各得其快乐的君主,庶民也能乐于使君主得到其快乐;为庶民所担忧的事情而担忧,庶民也能为君主的担忧而担忧。因为天下百姓能得到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天下百姓的担忧而担忧,如此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情况,根本就没有过。当初,齐景公向晏子问道:‘我想要到转附、朝儛这样的名山去游观,沿着海边而向南行,到达琅邪城,我修养治理到何种程度才能像先王的观游一样?’晏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天子来到诸侯之国叫做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查诸侯所守的地方;诸侯到天子那里去朝见叫做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无论是巡狩还是述职,无不是因为政事。春季的时候,去视察耕种的情况,而对百姓中那些缺少耕种能力的人给以补足;秋季的时候,去视察收获的情况,而对百姓中那些缺少秋收能力的人给以帮助。夏禹的时候有谚语说:“吾王若不来游观,吾人何以得休息?吾王若不来视察,吾人何以得救济。君王游观与视察,成为诸侯之常例。”如今却非如此,军队出征有干粮可吃,饥饿的庶民却无饭可吃,劳苦的庶民得不到休息。使庶民侧目而视,互相怨恨和攻击,庶民因此而产生厌恶和怨恨之情。违逆君王所担负的使命,虐害庶民。饮食就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乃至流连荒亡,而成为诸侯之忧患。让船顺流而下却忘记返回,叫做流;让船逆流而上却忘记返回,叫做连;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叫做荒;嗜酒而没有节制,叫做亡。先王没有流连的奢侈享乐和荒亡的错误行为。关键在于君主要推行先王之道还是顺应当时流弊。’齐景公很高兴,在国中大力推行戒令,离开宫廷而居住到郊外。于是开始开仓放粮而对不足的人给以补助。召见太师说:‘替我制作能够表达君臣相遇欢快的乐舞。’所制作的乐舞大概就是《徴招》和《角招》。乐舞中的诗句中说:‘谏止君错何可责?’劝谏并阻止君主的过错,这是爱君的体现。”

朱注: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乐,音洛,下同。雪宫,离宫名。言人君能与民同乐,则人皆有此乐;不然,则下之不得此乐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当与民同乐,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当与贤者共之而已也。)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朝,音潮。放,上声。晏子,齐臣,名婴。转附、朝,皆山名也。遵,循也。放,至也。琅邪,齐东南境上邑名。观,游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狩,舒救反。省,悉井反。述,陈也。省,视也。敛,收获也。给,亦足也。夏谚,夏时之俗语也。豫,乐也。巡所守,巡行诸侯所守之土也。述所职,陈其所受之职也。皆无有无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补助之。故夏谚以为王者一游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诸侯皆取法焉,不敢无事慢游以病其民也。)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睊,古县反。今,谓晏子时也。师,众也。二千五百人为师。春秋传曰:“君行师从。”粮,谓糗糒之属。睊睊,侧目貌。胥,相也。谗,谤也。慝,怨恶也,言民不胜其劳而起谤怨也。方,逆也。命,王命也。若流,如水之流,无穷极也。流连荒亡,解见下文。诸侯,谓附庸之国,县邑之长。)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厌,平声。此释上文之义也。从流下,谓放舟随水而下。从流上,谓挽舟逆水而上。从兽,田猎也。荒,废也。乐酒,以饮酒为乐也。亡,犹失也,言废时失事也。)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行,去声。)

惟君所行也。’

(言先王之法,今时之弊,二者惟在君所行耳。)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说,音悦。为,去声。乐,如字。征,陟里反。招,与韶同。畜,敕六反。戒,告命也。出舍,自责以省民也。兴发,发仓廪也。大师,乐官也。君臣,己与晏子也。乐有五声,三曰角为民,四曰徴为事。招,舜乐也。其诗,徴招角招之诗也。尤,过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宜为君之所尤,然其心则何过哉?孟子释之,以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爱其君者也。尹氏曰:“君之与民,贵贱虽不同,然其心未始有异也。孟子之言,可谓深切矣。齐王不能推而用之,惜哉!”)

说解:

雪宫是齐宣王的正宫之外的别宫,其中有苑囿台池,畜养着禽兽。齐宣王对有此乐趣很自豪,但是,又感觉到多少有点不安,所以会问贤德的君主是否也有此乐趣。这样的问话,其中或许含有一个意思:自身恐怕不能算是贤德的君主,如果贤德的君主也有这样的乐趣,似乎自己这样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孟子给了齐宣王肯定的回答,但是,立刻把话题转开了:关键在于有人能得到,就有人得不到;有得不到的人就会非议自己的长上。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人非议其长上,而在于身居长上之位者不可独得其乐而使庶民不得其乐。

从礼义上来说,身居下位的人,如果因为自己有所不得就非议其长上,固然不应该;身居上位的人,如果只知独享独乐而使身居下位的人不得其乐,也不应该。但是,如果身居下位的人不能安居乐业是由身居上位的人所造成的,那么,就怨不得他们非议了。身居上位的君主,本来就是要担当起使庶民安居乐业的责任,这就需要使庶民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快乐,需要解决庶民的忧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从而乐于看到君主得到他应得的快乐,乐于为君主分担忧愁。君主能心怀天下之人而尽心尽力使之安居乐业,能为天下之人接触忧患,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快乐,不把个人的忧患转嫁给天下之人,那么,必然能使天下之人归附向往,王道也因此而必然能得以实现。

雪宫之中的苑囿台池,无非是寻求享乐之处。春秋时代的齐景公问宰相晏子,怎样修养治理才能使自己像前代君王一样可以巡游名山大川,晏子首先肯定齐景公的问题,所肯定的是“像前代君王一样”,但是,所要劝谏的是“巡游名山大川”。无论是贤德的天子还是贤德的诸侯,都不是以享乐性的“巡游”为目的,而都是为了天下国家百姓之事。天子巡狩诸侯,是为了考察政治之得失、考察诸侯是否尽职尽责。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向天子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天子以及诸侯,其职责都是遵奉天命而保全民生,因此,诸侯的法度是,春季要去视察耕种情况,秋季要去视察收获的情况,并非仅仅为了督促春耕秋收,更不是为了漫游享乐而劳烦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百姓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往往会有君主忘记甚至违背上天所赋予的使命。第一,为了争霸而兴师动众,夺百姓的衣食而供给军队,劳烦百姓而使之不得安宁,其结果是上下侧目而视,互相怨恨,乃至揭竿而起。第二,不顾上天的保民使命,而只顾奢侈享乐,不是随波逐流而忘记根本,就是好高务远而忘记根本;不是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就是嗜酒而没有节制。其结果是诸侯给自身制造麻烦,给自己造成忧患。既然齐景公希望像“先王”一样,那么,就应该像“先王”一样“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也就是说,不要有上面两种情况。齐景公究竟如何选择,虽然晏子可以阐说劝谏,却无法替代齐景公做决定。

开明的君主,接受善言,接受劝谏,并且付诸实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劝谏,能够在国中大力推行戒令,因为自责而离开宫廷而居住到郊外,并且开仓放粮而对不足的人给以补助,这是君主开明的体现,是庶民和国家的希望。齐景公能真诚接受晏子劝谏,不仅体现在确实付诸实施,而且还为此专门制作乐舞,表彰晏子的劝谏。五音有宫商角徴羽,五音所对应的是君臣民事物,《韶乐》是圣王帝舜时代的雅乐,乐舞以《徴招》和《角招》为名,表明齐景公所重视的是事和民,并且有效法帝舜之意。君臣共同构成一个朝廷,共同担当奉天保民之责,理应心同而志同。然而,历代的悲剧往往因为君臣相互排斥,从而导致朝廷不和、百姓不安。晏子能诚心诚意阻止齐景公的欲望,成功谏止了齐景公的错误想法,正是爱君之意,正是尽责之行。在此,孟子向齐宣王如此劝谏,然而,可惜的是齐宣王终究未能奉行,所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齐国君臣民,而且还有王道仁政的进程。

上一条:《孟子》学记·梁惠王下·明堂章

下一条:《孟子》学记·梁惠王下·交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