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馈章
陈臻问曰(1):“前日于齐(2),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3);于宋,馈七十镒而受(4);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5),则今日之受非也(6);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7)。”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8);行者必以赆(9),辞曰‘馈赆’(10),予何为不受(11)?当在薛也,予有戒心(12),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13),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14)。无处而馈之(15),是货之也(16);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17)?”
注释:
(1)陈臻(zhen1):孟子弟子。(2)于:在。(3)王:指齐国国君。馈(kui4):赠送。兼金:价格比普通的金贵一倍的好金。(4)镒(yi4):二十两为一镒。(5)是:对。(6)非:错。(7)夫子:此指孟子。必:一定。居一于此:在其中一定有一种选择。(8)予(yu2):我。(9)以:用。赆(jin4):路费,盘缠。(10)辞:所说的言辞。(11)何为(wei4):为什么。(12)有戒心:因为知道有人害自己而有预先戒备之心。(13)闻:听到。故:所以。为兵馈之:用这些馈赠的黄金制作兵器。(14)若:至于。处(chu4):理由,原因。(15)馈之:赠送给我。(16)货之:收买我。(17)焉:哪里,怎么。
译文:
陈臻问道:“前些天在齐国的时候,齐王赠送价格比普通黄金贵一倍的黄金二千两却不接受;在宋过的时候,赠送给一千四百两普通黄金却接受了;在薛国的时候,赠送给一千两普通黄金也接受了。如果前些天在齐国的时候不接受赠送是对的,那么,如今在宋国和薛国接受赠送这种做法就是错的;如果接受是对的,那么,前些天的不接受就是错的。夫子在这两种情况中一定有一种选择。”孟子说:“都是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要去远方,路途之上一定要用盘缠,国君说的是‘赠送盘缠’,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我听到有人要害我而有戒备之心,国君说的是‘听说需要戒备,所以赠送黄金用来制作兵器’,我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的时候却没有理由。没有接受的理由却接受给我的馈赠,这是在收买我。哪里有君子被收买的道理呢?”
朱注: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孟子弟子。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于常者。一百,百镒也。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
(赆,徐刃反。赆,送行者之礼也。)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为兵之为,去声。时人有欲害孟子者,孟子设兵以戒备之。薛君以金馈孟子,为兵备。辞曰“闻子之有戒心也”。)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焉,于虔反。无远行戒心之事,是未有所处也。取,犹致也。尹氏曰:“言君子之辞受取予,惟当于理而已。”)
说解:
齐国国君馈赠一百镒好金(相当于三千两普通黄金),孟子没有接受;宋国国君馈赠七十镒,薛国国君馈赠五十镒,孟子却没有接受。对此,孟子的弟子陈臻很不理解,所以询问孟子:究竟是否应该接受国君的馈赠呢?如果应该接受,那么,为什么在齐国不接受呢?如果不应该接受,为什么在宋国和薛国却接受了呢?孟子回答说,应该接受的就接受,不应该接受的就不接受,标准在于是否符合礼义。
孟子为什么接受了宋国国君的馈赠呢?因为孟子要远行,需要盘缠,国君以赠送盘缠的名义馈赠,所以孟子接受了。为什么接受薛国国君的馈赠呢?因为孟子得知有人想要加害于自己,孟子需要购买兵器以防身,国君听说孟子这种情况才给以馈赠,所以孟子也接受了。为什么不接受齐国国君的馈赠呢?因为当时孟子既不远行,也没有需要戒备之类的事,也就是说没有接受馈赠的必要,如果接受了,便等于与国君做买卖了,所以孟子不接受。
体现此章主旨的句子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不以自己的道德才能去做买卖,也不被任何人所收买。君子所担当的责任,在于使国家天下有道,使百姓安宁。君子的言行完全出于真诚,所以,在确实有所需要的时候,不会虚情假意地推脱别人的馈赠;在确实没有什么需要的时候,无论别人馈赠多少,都不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