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嬴章
孟子自齐葬于鲁(1)。反于齐(2),止于嬴(3)。充虞请曰(4):“前日不知虞之不肖(5),使虞敦匠事(6),严(7),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8):木若以美然(9)。”曰:“古者棺椁无度(10),中古棺七寸、椁称之(11),自天子达于庶人(12)。非直为观美也(13),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14);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15),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16),无使土亲肤(17),于人心独无恔乎(18)?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19)。”
注释:
(1)自齐葬于鲁:指孟子在齐国从政时,其母去世,孟子回到鲁国举办葬礼。(2)反于齐:返回到齐国。(3)止于嬴(ying2):在嬴地住宿下来。(4)充虞(yu2):人名,孟子弟子。请:请示。(5)不肖(xiao4):德行不高。(6)敦匠:做比较厚的棺材。严:丧事时间紧急。(8)窃:私下。(9)木:棺材所用的木料。若以美然:好像是过分讲究了的样子。以,通“已”,过分。(10)古者:此指上古的时候。椁(guo3):套在棺材外面的一层棺木。度:厚薄的规定。(11)中古:指周公制礼以后。称(chen4):指大小配合得当。(12)达于:一直到。(13)直:仅仅。为(wei4):为了。观美:看上去很美好。(14)为(wei2)悦:认为是心中喜悦的事。(15)为(wei2):因为。或者说应当作“而”。(16)且:况且。比(bi4):为(wei4),给。化者:此指死者。(17)无:通“毋”,不要。亲肤:此指靠近肌肤。(18)恔(xiao4):快乐。(19)以:因为。俭其亲:对亲人过分节俭。
译文:
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为母亲办理丧事。返回到齐国,在嬴地住下了。弟子充虞请示说:“前几天,我不知道自己德能卑下,接受了制作一个比较厚的棺材之事,当时丧事时间紧迫,我不敢前来请示。如今希望私下请教一下:是不是棺木的木料过于华美了。”孟子说:“上古的时候,棺椁没有厚薄礼制规定,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内棺的木头厚达七寸,外棺的大小与它相匹配,从天子一直到百姓都是如此。这并非仅仅是为了使人看上去很华美了,然后就算是尽了自己之心了。不能用这种礼制规格的棺木,就不应该因此而内心感到喜悦;没有资财,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内心喜悦。有资格用这个规格,又能算是有资财的人,古人都会这样做。为什么惟独我不可以这样做呢?况且,为死者考虑,不能让土壤靠近死者的肌肤,这在人们内心之中难道不是快乐的事情吗?我听到君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应该因为天下爱惜某种东西而对亲人过分节俭。”
朱注: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嬴,齐南邑。充虞,孟子弟子,尝董治作棺之事者也。严,急也。木,棺木也。以、已通。以美,太美也。)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称,去声。度,厚薄尺寸也。中古,周公制礼时也。椁称之,与棺相称也。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而已。)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
(不得,谓法制所不当得。得之为有财,言得之而又为有财也。或曰:“为当作而。”)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
(比,必二反。恔,音效。比,犹为也。化者,死者也。恔,快也。言为死者不使土近其肌肤,于人子之心,岂不快然无所恨乎?)
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送终之礼,所当得为而不自尽,是为天下爱惜此物,而薄于吾亲也。)
说解:
孟子从政于齐国,母亲去世,孟子回到鲁国举办葬礼。在返回齐国的路上,暂时住宿在齐国南部的嬴地。弟子充虞当时被孟子授命负责督造棺材之事。在当时,充虞认为制作过厚的棺椁或许不符合礼义,但是,当时事情紧急,无法向孟子请示为什么要如此。如今葬礼已经完成,所以,充虞才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孟子请教。充虞很委婉地说:“棺椁所用的木料似乎是过于华美了。”其中所含的意思是:所做的棺椁过厚是否不符合礼义?棺椁太华美是否做给他人看的?对此,孟子逐一做了回答。
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前,葬礼之中所用的棺椁没有法度可以遵循;周公制定了棺椁的制作法度,都是内棺七寸厚,然后加上与之配合恰当的外棺,而且从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都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所以,孟子为母亲所做的棺椁必然是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为什么充虞会认为过厚了呢?大概是因为当时墨子之说流行,而墨子主张用梧桐木做三寸厚的棺材就可以了。相对于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棺材达到七寸厚而且还有外棺,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厚了,似乎不合礼,实际上却恰恰正是合礼的做法。
棺椁不用梧桐木,因为此木太软而易腐坏。但是,人心无不期望亲人的棺椁能够长久,所以才用坚实的木料,才用厚达七寸的棺木。超过七寸,薄于七寸,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人心。因此,这不是仅仅为了华美,更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如果无法达到完全合礼的程度,人心之中终究会留下遗憾,而不会感到喜悦;如果是家中钱财匮乏,使自己无法达到合礼的程度,同样会在心中留下遗憾,而不会感到喜悦。所以,孟子说,已经具备了条件,而且钱财又允许,自古以来人们都会这样做,我为什么惟独不能如此呢?
华夏之礼,不是单凭人的思虑而制定的,首先要天地之道的显现,其次是人之本心的体现,另外还是人之真情的表露。从人之真情来说,“事死如事生”,因此,生者要为死者考虑,就像死者还活着的时候一样。为什么把死者叫做“化者”呢?在传统汉语之中,“化”是“回归”之义。人死而后葬入坟墓,是前生的终结,也是新生的开始,因此,坟墓也就意味着“死而复生”的开始。正因如此,亲人都不想使死去的亲人肌肤靠近泥土,所以,才用棺椁成殓;为了使棺椁能长久不腐怀,所以,才用厚而且坚的木料。能做到如此,人心之中难道不就自然快乐而无所遗憾了吗?
充虞为什么会认为用坚实的七寸木料做棺椁会太过分?大概除了受当时流行的墨子主张、社会习俗的影响之外,还可能会认为那样是过分重视死者,以及对天下财物不够爱惜。墨子主张的过俭,过俭则会使人情浇薄;社会习俗既已形成,固然很难改变,但是,君子不应随顺世俗之陋习、恶习。父母在世时,子女固然尽心尽力侍奉父母,此为“生,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又岂能不尽心尽力?此为“死,葬之以礼”。所谓“葬之以礼”,是既合于礼,而又不奢侈浪费,因此,不能因为吝惜财物而薄待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