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复活》是托尔斯泰历经十年,呕心沥血之作,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与艺术的探索与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著之一。
《复活》是托尔斯泰从朋友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案件,他把它稍加改动,写成了一部完美著作,而这部伟大的著作却花了整整10年时间,它没有《战争与和平》那么惊心动魄,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那么波澜,纠结,它是最普通的一部著作,却深刻的全面的表现了当时那个腐败的社会。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作者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中大放异彩。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是俄罗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朴素、纯洁和善良,也表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肆意蹂躏和残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
卡秋莎本是一个善良,天真,纯洁的像水晶的农家女孩,她也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被贵族公子聂赫留朵夫诱奸,从此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因为怀孕,被赶出了家门,沦落为妓女,走上了挥霍,赔笑的生活。但几年之后,因为牵扯进一桩谋杀案,她又一次见到了聂赫留朵夫。她以妓女的身份来讽刺他,嘲笑他,报复他,虽然表面如此,但她的内心却是善良的,她在监狱中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其他穷苦的人们.在聂赫留朵夫表示忏悔的时候,她其实已从心底里原谅了他,甚至他打算娶她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爱而嫁给他,她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这是多么的伟大啊。她知道嫁给聂赫留朵夫是心灵的选择,但地位,阶级的不同,她还是把爱埋在了心底。她明白了自己对他的爱已经不是那种朦胧的初恋了,而是经过社会残酷的体验之后的爱的升华。最后,她决心改过自新,不再过泯灭人性的生活,从而实现了精神的复活。
贵族公子聂赫留朵夫本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正义感的人,但从他当兵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看清楚了周边环境的腐败,堕落,从而染上了坏的习气,把卡秋莎诱奸了。本来他可以继续他的贵族享乐的生活,但他从见到了卡秋莎那一刻,他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赎罪,要帮助卡秋莎平凡罪名,甚至要娶卡秋莎。然而真正做起来是很难得,周围的社会使他差点放弃,试想一下,任何人在周围那种腐败,堕落的生活中站起来,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不仅帮助卡秋莎说情,还为其他无辜老百姓平凡,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俄国当时监狱,法庭的腐朽堕落。最终,聂赫留朵夫决定放弃自己的家产,陪卡秋莎流放,从而真正实现了精神的复活。
托尔斯泰从小说中探索卡秋莎·玛丝洛娃和全体苦难人民不幸的根源,发现罪魁祸首就是沙皇制度,就用锐利的笔锋进行无情的揭发。法庭审理玛丝洛娃是一出十足的讽刺剧。庭长急于同情妇幽会,心不在焉,只想赶在六点钟以前草草收庭。法官因为一早跟老婆吵架,老婆威胁不给他饭吃,开庭后他始终为此事忧心忡忡。而那个一心跟玛丝洛娃作对的副检察官是个无耻的好色之徒,又是个无可救药的蠢货。陪审员们(包括当时的聂赫留朵夫在内)也是一伙没有头脑、没有责任心的老爷。就是这样一批不负责任的人造成了玛丝洛娃的冤案,也使许多无辜百姓坐牢甚至送命。
从整体来看,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都是从单纯,发展到堕落,最后到神性。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第一次把一个平民出身的女性马斯洛娃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描写,对当时政权、特别是官僚制度和司法制度,对官方教会进行批判和否定,符合现意识形态的需要。
但《复活》也有小的瑕疵。《复活》结尾引用了大量《圣经》章节,这反映托尔斯泰晚年一方面彻底否定沙皇制度,同上流社会决裂,另一方面他在精神生活上极端苦闷,找不到一条出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他长期矛盾的宗教观中寻求慰藉。他的观点已经存在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比如聂赫留朵夫,在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很难摆脱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更何况是在沙皇专制统治时期,很多人想当贵族都来不及,更何况一个有钱有权的贵族放弃所有,只因为从前被他玩弄过的妓女。这是不现实的,也许这本书只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的慰藉吧。但即使有这样的结尾,也无损于《复活》这部艺术杰作历久不衰的夺目光辉。
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即完全否定了贵族立场,而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立场,实现了贵族阶级平民化,完成了思想探索和精神探索,提出了新的宗教关或新的思想体系——“托尔斯泰主义”。
新的“托尔斯泰主义”讲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惩恶,要求道德友爱。讲求佛教上的忍让,无为思想,民粹主义思想,道德理想主义。在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空想主义,理想主义,在今天很多人都做不到精神上的复活,更不用说在当时那个腐败,堕落,专制的社会了,周边环境如此恶劣,很少有人能做到放弃家产,实现精神复活,这也许只是作者精神慰藉吧。
(责任编辑:林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