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常感叹,当文学作品需要靠影视来宣传时,那是文学的无奈与悲哀。诚然,但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有影视作品的存在,让有些文学有些作家可以更迅速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虽然让文学有了娱乐化的嫌疑,但总的说来对于文学的传播也不无利处。譬如麦家就是这样走进我的视野的。
认识麦家因为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电视剧名字叫《暗算》、电影的名字叫《风声》,都是红了大半年的影视作品。同大多数人一样看电视剧电影往往不能尽兴,于是便找来原著看。毫不意外,原著确实更有魅力。
在这个文坛日趋浮华于功利的时代,麦家是一个异数,从《解密》到《暗算》,从《地下的天空》到《风声》,他固守着那一方没有硝烟的战场,带着我们去为那尘封的历史解密,为那些无名英雄树碑。
他的笔法客观中含有幽秘的情调,直白中又不乏深沉曲折。叙述故事更有一套,本已复杂的故事经他书写,仿佛是又绕了一个圈,再拐了几个弯,读来就如同时在做一道智力测试。不得不承认,麦家将理科生的逻辑与作家的写作手法相结合,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从形式上讲,麦家擅于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他绝不会代某人言,而是以实实在在作家“麦家”的身份存在于小说中由他带着我们去解密,而麦家自身在这个探秘的过程中又会有一番“奇遇“因而是整个故事类似于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是轮廓,小故事才是精华。同时这几个小故事看似毫无关联,但由于麦家的出现,使得他们之间又有了交集。;或者是原本就有联系,而麦家在探寻小故事的同时,也一步步解开了大故事中隐藏的秘密。
譬如在小说《风声》,作者将小说分为“东风”“西风”“静风”三个章节来写,分别从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角度来叙述同一个故事,而叙述者由于自身原因,讲事实与谎言相交杂,使小说本身就存在了两个任务:一是还原“抓鬼”的真相,二是探寻故事背后的故事。而“静风”一章作为小说的外传,让整个故事前因后果更加清晰,也使任务的形象更加丰满。
确实,麦家在写作技巧上的功力不容怀疑,但作为一位好作家,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形式毕竟只是外壳,内容才是核心。话说回来,麦家小说的内容比形式更出彩。且不说复杂的设局过程,也不说曲折的破局过程,但看哪一个个人物就足以令人折服。从内容上讲麦家的小说是称得上主旋律的,但他笔下的人物全然没有传统红色小说中革命人高大全的特质,不仅如此,反而各自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听力惊人的阿炳却是一个盲人,并且急躁多疑;数学天才黄依依却不谙人情世故;地下党李宁玉则生的冷傲孤僻。他们都是天才,而那天赐之才交杂着人格缺陷偏偏是致命的。那一幕幕迭起的高潮背后,是人性的华章与黯淡。
读一读麦家的书,来一场头脑风暴,做一道智力测试,经一番人间冷暖。读一读麦家的书,跟他一起去解密。
(责任编辑: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