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大学》017:由本达末(五)(2013.08.20)
发布日期:2024-05-22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读经,是一个深体圣贤君子之心的过程,是学习一句则落实在自身言行的过程;读经,需要把经典“稀释”,与读其他书的“提炼”不同。如果经典的一句也只有表面的意思,那么,它就不足以成为经典了。上次讲座,我们学习的是“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学习“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本次讲座,我准备的内容太多,因此,讲座的时候,每次的文字数量比以往多一倍。大概讲座要到十点钟结束。

7.国治而后天下平。

【1】治国以义莫以利,谋利害人侵天地。民吾同胞物吾与,义之和也无不利。

《大学》的最后一章,出现了两次“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孟子》的第一章就是强调“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从此来看,似乎儒学不讲究“利”。可是,《易经》的乾卦卦辞说“元亨利贞”。

其中的“利”是什么意思呢?《文言传》的解释是:“利者,义之和也。”可是,“义之和”又应当如何解释呢?“义”是“宜”的意思,“元亨利贞”里的“利”对应“秋季”。我们根据这个就可以解释了。

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利”,是到了应该收获的季节,使天地人以及万物各自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再进一步来说,就是在适宜的时间里使天地人以及万物各自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时机不到不行;

天地人以及万物要各自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而不是天地人以及万物各自去争取、争夺各自应该得到的利;天地人以及万物,各自应该得到的都能得到;如果是他们不应该得到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多得。况且,天地人以及万物,都应该是各在其位,各安其性,各尽其责,无思无为,无欲无求。这样的“利”,才是“义之和”。

只要是“利字当头”、“唯利是图”,那么,这个“利”便是“私利”。一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利,那不是私利。所谓应该得到,不是某个人自己认为应该得到,至少要合理合法,更高一层标准则是“命里有没有”。

《论语》中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本来不应该得到的,却要强行得到,那就是私利。有一个人谋求私利,就必然会损害到其他人;人类谋求私利,就必然会损害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自己。儒学所强调的,是用“诚意正心”去做好自己的事,而不谋求私利。也不是为了长久的大利,而暂时放弃短期的小利。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得到最大的利而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终究还是谋求私利,而且是使用计谋去谋求私利,结果是其兴也速,其亡也速。其实,儒生所要关注的,不是兴亡本身,而是所言所行是否合道。合道则百姓安,背道则百姓苦;合道则四季长,背道则四季短。

孟子说:“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为什么会导致“国危”?因为“上下交争利”是背道而驰的做法,所以,必然导致“国危”。如果所谋求的私利越大,所导致的危害也就越大。当今世界,在西洋的诱惑与胁迫之下,走上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歧途。

诚然,当今的人类正在享受着“人类私利最大化”的“果实”,陶醉在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侈享受之中,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可是,这种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别人,为了自家私利而损害别家,为了本国私利而损害他国,为了人类私利而损害天地万物,如果不能及时停止,结果会如何?

结果会是人类自己促使人类提前灭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正在背道而驰,亦即“自作孽”。“民吾同胞”,也就是说,君臣与庶民,都是天地所生,因此,都是同胞兄弟一样的关系,不是互相争夺私利的,而是要同舟共济的。

“物吾与也”,也就是说,万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天地所生,因此,万物与人类是同伴,我们不愿意被万物缩短生命供万物享用,为什么人类却要去缩短万物的生命供我们享用?我们不愿意让天上的任何东西掉到地球上来,为什么人类却非要到天上的其它星球上去?我们不愿意让蛇蝎蚊子吸我们的血,为什么人类却要疯狂地去吸大地的血?

【2】一盏灯亮照四周,日月当空昼夜明。人人可以成尧舜,善性相同位不同。

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从修炼成神仙的角度说的。儒生学儒,不是为了自己成为超出人间之外的圣、仙、佛,而是在于使天地之间平和吉祥。不要把人间看作“无边苦海”,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堂”,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后代身上。我们的方向在于,使人生无愧于“人生”,使人间长久太平。

任何一个人通过修养,而能够做到以善心善性说话做事,必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和善,进而能使周围的人越来越和善。有这样的善心善性的人,不仅会善待人,也会善待鸡犬,不去侵害天地万物,不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

孟子说过,路途之上的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看到这个说法,我们常常产生一个念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尧舜那么大的能耐,也做不了天子,平天下跟我没什么关系。”

我想,恐怕孟子此说,是说人人都有跟尧舜一样的善良本性,人人都可以按照尧舜之道去说话做事,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圣人、天子。当然,能够“明明德于天下”的人,非圣人、天子莫属。可是,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天下”,总能做到“明明德于国内”吧?

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国内”,总能做到“明明德于家庭”吧?我们无法做到“明明德于家庭”,难道还不能尽心尽力“明明德于自身”吗?想不想“明明德”,是“立志”的问题;“明明德”到什么程度,是“修身”进程和“天命”的问题。有“明明德”的志向,然后能“修身”,必然能渐渐趋向“明明德于天下”。

【3】战乱结束天下定,万邦协和天下宁。礼乐施行天下乐,大道通行天下平。

“天下”二字,不是从土地的范围而言的,不是指当今意义上的“国家”,也不是当今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天之下、地之上,其实也就是指人间。只有人间的人类的言行举止确实能符合人之正道,才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假如人类的言行举止与禽兽草木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枉生为人。

前贤曾经把天子所管辖的所有诸侯国称为“天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了。不过,“中国”不等于“天下”,而“华夏”却与“天下”的意义最接近。

为什么说“华夏”与“天下”意义相接近呢?因为按照经典的含义来说,有道德礼义叫做华夏,没有道德礼义则叫做夷狄。如果人间都是夷狄,意味着人间不像人间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尧舜、周文王得到了“天下”,却不能说秦始皇、清代“皇帝”得到了“天下”,而只能说他们得到了“中国”而已。

“天下”有多大?如果能理解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理解了人间失去道德礼义就叫“亡天下”,大概就可以理解“天下”有多大了。人间之人,各国之间,像禽兽一样互相厮杀,互相争夺,那么,这个人间还是“人间”吗?所以,战乱结束了,只能说是人间开始安定下来了。称之为“天下”,也只是指“人间”的最基本标准。

人间各国不再有侵扰,而能够和平相处,相互协助,这是“万邦协和”的样子,这可以叫做“天下宁静”,还不能说是“天下太平”。天下太平的社会,与天下和平的社会不同。天下和平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升平世”或“小康世”;天下太平的社会,则是“太平世”或“大同世”。

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天下太平”的“大同世”。这个时候,天地人无不和谐,人与万物无不和谐,国际之间无不和谐,家庭之间无不和谐,人与人之间无不和谐,人人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和乐融融。

如何达到“天下太平”呢?《论语》中有有子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然亦有不可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谐社会,必须从礼做起。礼,效法天地之序;乐(月),效法天地之和。人间要想和谐,必须要有序。如果不从礼做起,所谓的“和谐”就只能是“知和而和”,行不通。

【4】礼记之中有礼运,描绘社会之大同。圣人指明太平道,关键在于遵道行。

“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我们根据《礼记·礼运》中的说法来描述一下。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大道通行于人间的社会,君主遵行大道,君主之位由有圣德之人居之,而且不像夏朝之后那样私传子孙,而是像尧舜禹一样揖让相传。

第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官员来自庶民之中的贤人,有技能之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去做符合正道的事;只要说话就必然守信用,互不欺诈,人与人之间亲善和睦。第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四,“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得到赡养,从而终其天年;年轻力壮的人,能不吝惜自己的力气而奉养老人,教养孩子;年幼的孩子,都能得到抚养教育;鳏寡孤独的,以及失去自理能力的人、残疾之人,都能得到抚恤和赡养。

第五,“男有分(奋),女有归。”成年男子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担当起各自的责任,尽各自的本分;成年女子,都能按礼而且及时出嫁,得到各自的归宿。

第六,“货恶(物)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各种财物,能归天下之人共有,人们厌恶财物被浪费,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而能相互救济;人们做事都能各尽其力,不辞劳苦,人们所厌恶的只是相互欺诈,至于自己是否能从中得到好处、利益,却不去计较。

第七,“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人们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用计谋的心思;不会有盗窃、作乱、做贼的念头。第八,“外户而不闭。”此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意。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做盗贼偷窃作乱的念头,因此,大门只要虚掩就可以,不需要关闭。

这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至于如何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需要我们自觉读经学道、修身行政。

【5】国泰民安是当求,天下太平为最优。少谈主义多务实,不应有意树敌仇。

要天下太平,从当今来说,所谓“天下”则近于“国家”。治国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用四个字来说,就是“国泰民安”。如果说“天下”是“全世界”,那么,要达到“天下太平”,就是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有道德礼义,都能国泰民安。

国泰,是掌权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掌权者各怀私心,谋求私利,打着道德仁义的旗号,谋求私利,而用武力威胁或者利益诱惑对待百姓,那只能是霸道。如果掌权者徇私枉法,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或群体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那不仅不可能“国泰”,更不可能“民安”。

民安,是国泰的前提,也是治国的目标。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三者之中,前者是“明明德”,中间是“亲民”,后者是“止于至善”。

《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上》,《曲礼上》的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味着前面的一切,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安民”。只要能达到“国泰民安”就好,只要致力于“国泰民安”就好,何必要把“主义”看的那么重呢?胡适之先生虽然当初是“反传统”的“干将”、“领袖”之一,但是,他所说的“多做点实事,少谈点主义”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且不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不能达到“国泰民安”,我们只说一说这样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众多麻烦。有什么麻烦?首先,“非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会持什么态度?必然是内心就持有“对立”的态度吧?

其次,国内的港澳和台湾,是否乐于接受?恐怕不愿意接受吧?港澳已经“回归”了,可是,“台湾”如何?如今,大陆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台湾近几年则接受了西洋“民主制度”,其实也就意味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难道不是吗?

两岸的权力机构,一个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个要走“资本主义道路”,难道就不能统一到中国文化传统上来,共同走“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道路吗?当然,如今有的“儒生”在“批判”、“攻击”着“社会主义”,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欠妥,因为通过“大破”而求“大立”,不是儒学的主张。

儒学的主张是什么样的呢?是“以善致善”、“以正致正”,决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使是为了达到“善的目的”而采用“不善”的手段,也不提倡。即使是从利害上考虑,因为中华的传统文化信仰还没有树立起来之前,也不应该先去大力批判攻击。

打个比方来说,新房还没有盖,能忙着去拆旧房吗?恐怕不仅不能拆旧房,还要在建造新房的时候,同时悄悄加固旧房,而且告诉大家旧房不是“危房”。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群友提出问题,也欢迎大家发表感想和议论。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6】修身推己而及人,贯通始终忠恕心。忠由良知而自显,恕以己心谅解人。

“修齐治平”是四个层次,但是,贯通其中的是一个道理,就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效法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澄清的是,“忠”不能是被外人所要求的,只能是发自自己的本性之善的一种心态。

“恕”是效法地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澄清的是,“恕”不是纵容,不是原谅,而是发自自己良知的明辨是非却又以仁善之心去对待他人的过错。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为何“难悦”?因为君子坚守的是道义的标准,如果他人要取悦于君子,却不符合道义,君子不会由此而获得喜悦。这是“忠”的体现。宋朝君子文天祥先生,21岁中状元,一直官职卑微。41岁,元兵兵临临安城下三十里,他临危受命,一天之内连续接到两道命令,突然升为右丞相,前去与元兵议和被扣留。

侥幸逃脱之后,历尽艰辛,回到宋廷,身为文臣,却率兵抗元。空坑一战,妻妾子女均陷入敌手。后来,他也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在被囚期间,忽必烈曾让被俘的宋朝皇帝赵显、宰相留梦炎,以及其弟文璧等人分别来劝降,诱之以高官厚禄,均被他拒绝。

身中状元二十年而位卑,文先生无怨言;临危受命,文先生未退缩;家小被俘,文先生未气馁;率兵抗敌,文先生尽心竭力。朝廷的君主、宰相已经被俘,而且来劝降,文先生坚守气节;弟弟来劝降,在亲情面前,文先生坚守节操。最后,文先生面向宋朝和家乡的方向拜了两拜,从容受刑就义。文先生固然是爱国,是有气节,而实际上,所坚守的是道义,这是在尽自己的“忠”。

君子为何“易事”?因为君子用人,根据各种人的器量用人,而不求全责备,如果所用之人出现了问题,君子首先认为是自己用人不当。这是“恕”的体现。宋朝范文正公(讳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先生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推己及人”怎么“推”?从自身的良心和良知去推,而不应该仅仅根据自身的好恶去推。因为人们的良心和良知是相同的,而人们的好恶却是不同的。我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你所厌恶的;你所喜欢的东西,可能是我所厌恶的。不过,出自私心私情的好恶是不一致的,符合良知的好恶则是一致的。

比如,群友之中必然有厌恶中国传统经典的,是真厌恶吗?绝对不是。如果大家明白了“和氏璧”的故事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初,“和氏璧”外面的石头包裹着,所以,被认为是石头,那位“和氏”因此而被先后砍掉了左右脚,直到“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才成为闻名天下的“和氏璧”。

如今,中国传统经典是什么处境?好比说,包裹着“璧”的,不仅仅是“石头”,还有各种各样的“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甚至还有被涂抹上去的“污秽之物”。天道、地道、人道,看似分为三个,但是,贯通其中的是“道”;“忠”、“恕”,看似有待己、待人两方面,但是,贯通其中的是“良心”。

【7】据乱升平治不同,大同由内而及外。善亦不可勉强人,近者悦则远者来。

《春秋经》涉及到了鲁国的十二位国君,为什么从鲁国的十二位国君来写?是为了借历史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永恒道理。具体来说,前五位国君(隐、桓、庄、闵、僖)体现“据乱世”的治国之道,中四位(文、宣、成、襄)体现“升平世”的治国之道,后三位(昭、定、哀)体现“太平世”的治国之道。

“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合称为“三世”。这“三世”把天下古今中外以及未来的治国之道全部包括在内了。《春秋经》所载的,就是这千古治国之道。在这“三世”之中,每一世的治国之道不是相同的,却是贯通的。

“修齐治平”以“修己”贯通。我们前面说过了,“修齐治平”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位置上把“修己”落实到言行之中而已。“千古治国之道”,其实也就是“平天下之道”,如何贯通?从本国做起而已。

《春秋经》为什么用鲁国的国君来阐明千古治国之道呢?就是从鲁国做起。为什么要从鲁国做起?第一,是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是说,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从我做起”,要不然还何必“周游列国”呢?

在我给新加坡、英国、美国前来济南大学让我做儒学讲座的时候,我对他们说过:无论你在哪个国家,都应该修养你自己,使你自己的国家能走正道而达到国泰民安。如果说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因为鲁国相比当时的其它各国,已经有施行王道仁政的基础,而其它国家相对差一点,但也不是不可以。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意思是说,如果齐国政令代表据乱世,鲁国的政令代表升平世,据乱世进一步,就可以进入到升平世;如果大道代表太平世,那么,从鲁国的升平世进一步,就可以进入到太平世。

朱子解释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

因此,要实现“天下大同”,只是从自己做起,从本地做起,从本国做起而已,若不从自己做起,终究只是空想。这个过程,也就是“近者悦,远者来”,而不是“到处挖人”,更不是强加于人。现在,从国家到各个企事业单位,都很流行“重金引进人才”的做法,这无异于“到处挖人”,相当于为使“远者来”而伤害众多“近者”之心。

还有,如果不去致力于本国百姓的安宁,却想要通过大力支援外国、免除外国巨额债务的方式博得“远者”的好感,可能结果会适得其反。再者,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强加于人,即使是把善意强加于人,那也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王道仁政”虽好,也不能强加于本国国君,不能强加于其它国家。

【8】道义乃是最高法,民族传统不可弃。人心民意莫轻视,以夏变夷不可逆。

蒋庆老师曾经提出过“三重合法性”的说法,原文分别叫做“超越合法性(神圣合法性)”、“民意合法性(法理合法性)”、“文化和发行(历史传统的合法性)”。我们这里按照其意思,分别称之为“神圣道义合法性”、“人心民意合法性”、“民族传统合法性”,而且可以说,它们分别对应天道、人道、地道。

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合法”,不是说“符合宪法”,更不是说“符合法律”,而是说“可以作为法则”。蒋老师此说的依据是《春秋公羊传》,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政治原则”,也未尝不可以用来指导和衡量古今中外的“政治得失”。

“神圣道义”是最高法则。所谓“神圣”,是说“道义”不仅“超越世俗”,而且能指导世俗、贯通于世俗之中。这是当今世界所最欠缺的。“神圣”不是用来让人们膜拜的,而是让人们遵循、恭敬的。既仁且智,谓之圣;大道贯通,谓之神。古今中外,不顾道义者众多,而今为甚。不顾道义,则必从利害立言行事,用人则“唯才是举”,行事则“唯利是图”。

“道义”如何贯彻?以“道”统摄“君臣民”,落实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从何处做起呢?从“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做起。

“人心民意”之中,“人心”重于“民意”。因为“人心”包括古人之心、今人之心、未来人之心,包括中国人之心、外国人之心。而且,“人心”指的是“人之善心”。世俗所谓“政治”,往往所重视的只是“今人之心”,而不顾古人、未来人;往往所重视的只是“本国人之心”,而不顾“外国人之心”。因此,只能是“私心”。

所谓“民意”,要注意其中的“民”字。只有本国的百姓才能叫做“民”,任何国家都不会把外国的百姓叫做“民”。一个国家的政令,如果不符合民意,得不到本国百姓的拥戴;能否符合各国百姓的“民意”,然后才能符合“人心”;能够符合古今未来、国内外的“人心”,才能符合“道义”。

“民族传统”,其中的“民族”,不是指根据血缘划分的“种族”,而是根据长期群聚在一起而形成的“族群”;其中的“传统”,不是指某个民族历史上一切事实的总和,更不是指陋俗恶习,而是指贯穿始终、历代承传、符合正道的那条最主要线索。

在百余年的“反传统”之中,为了达到“大立”的目的,有意“大破”;为了达到“大破”的目的,有意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切都称之为“传统”,有意把“传统”与“现代”、“创新”对立起来,也就是说,要“现代化”就必须“反传统”。

不仅如此,要“反传统”,就把“传统”千方百计地竭力塑造成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的东西,把“新中国”以前的中国社会统统称之为“万恶的旧社会”、“吃人的旧社会”、“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所以,要“砸碎万恶的旧世界”。

为此,还故意挑选或编造出中国历史上的邪恶人事,大肆宣传。好像有几个残暴的君主,所有的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就都是残暴的;好像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都是“孔乙己”,好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都是“阿Q”,好像中国历史上的家长都是“封建专制的家长”。

然后,再进一步说,这些邪恶人事,根源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教育出来的,好像孔孟程朱是专门教给人称为邪恶、称为孔乙己或阿Q。在“反传统”过程之中,不让百姓阅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原著了,即使要阅读,也是为了批判。因此,“传统”也就成了“贬义词”。

任何一个民族,否定或贬低本民族的传统,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本民族的祖先。民族传统或许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改进应该是越来越好。可是,怎么叫做越来越好,确实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评判标准的问题,亦即以道义评判还是以利害评判。

以利害评判,则是夷狄霸道;以道义评判,则是华夏王道。按照经典原则来说,“华夏”和“夷狄”是从是否有道义来区分的。有道义则是华夏,无道义则是夷狄。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华夏王道”。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夏变夷”,就是用“王道”取代“霸道”;“变于夷”,就是“王道”被“霸道”取代。中国如果走上西洋、东洋之路,其实也就是走上了“夷狄霸道”之路,亦即使人趋向于禽兽,使人类社会趋向于动物世界。这是一种倒退。

【9】民主制度由人造,其中暗藏深可忧。王道仁政遵道义,人网天网分良优。

国人如今往往把民族的希望放在“民主制度”上,只要一开口谈“政治”上的“理想制度”,脱口而出的就是“民主制度”。原因何在呢?首先,因为对我国现有的制度有些不满之处,而我们当前的制度,既不是中国传统的,也不是西方现用的,而是前所未有、今也没有的,所以,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西方列强当初的“资本原始积累”,虽然充满血腥和无耻,几近于禽兽行为,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当前的西方列强,可谓“脸皮厚得使人不觉得厚、内心黑得使人不觉得黑”,是把“夷狄霸道”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人们只见它强大的一面,却不见其不好的一面。

其三,西洋的“对立思维”习惯,使他们把天下所有的“制度”分为相互对立的“民主”和“专制”两种,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民主”的,就必然是“专制”的。绝大多数人都厌恶“专制”,因此就必然会把“民主”当做理想,却不知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制度”。

其四,国人百余年不读经,百余年“反传统”,全国上下,没有多少人想到过用华夏经典作为“最高指导”,没有多少人想到过用“王道仁政”去“治国平天下”,甚至没有多少人想到过用“王道仁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作为我们的“政治理想”。

其五,“王道政治”,是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政治”,因此,也是兼顾了“神圣道义”、“人心民意”、“民族传统”的“政治”。“民主制度”则只是考虑到了“人心民意”之中的“民意”部分,而且不是“民意”的全部。

其六,“王道政治”,立足于“性善”,以“仁政”去落实,以经典行教化,任用贤德君子来从政;“民主制度”,立足于“性恶”,以“法治”去落实,以基督教行教化,任用聪明的能人来做官。

其六,“王道政治”,以“道义”为最高原则,以“爱民”为基本原则,从责任和义务而言,因此,不仅兼顾君臣民的利益,兼顾本国和外国的利益,兼顾古人、今人、未来人的利益,而且坚固天地人的利益。“民主制度”,以“利益”为最高原则,当权贵豪富足以保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民众的利益;足以保全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才会考虑他国利益;足以保全人类利益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天地万物的利益,因此,“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即使是跟别人、他国相处,也是“互利互惠”,意味着不利于“我”的事情是绝对不做的。

其七,“民主制度”是凭借人的聪明才智精心构建起来的“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在西洋列强那里执行的时候,除了法治之外,还有基督教的维持;“王道政治”是遵循天地人之道而模拟出来的“政治法则”,贯彻的过程中,分别有“道德”、“;礼乐”、“政刑”三个层次,注重效法天地之道。因此,“民主制度”是“人造网”,“王道政治”则是“天网”。

其八,“王道政治”任用贤人,贤人在位,则“国泰民安”,而不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贤人所重视的是“修身为本”、“以身作则”、“反求诸身”、“推己及人”,因此,“身、家、国、天下”是一体。“民主制度”任用能人,能人在位,则“国富兵强”,尽最大可能去达到“利益最大化”,所重视的是每个人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每个国家保护自己的利益,人类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制度”。

其九,“王道政治”,重视“士农工商”的顺序。“民主制度”,犹如“兵商工农”的顺序。

最后,“民主制度”重视选举,要得到最多的选票,就要投百姓所好,因此,候选人必须把能给国民带来最大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作为前提,尤其是必须能给支持他的金融寡头带来更大的利益;通过“投票”的方式,能解决的问题是“利益制衡”的问题,所谓“政府”也不过是一个“利益制衡机构”而已,根本不可能考虑到“道义”。一个符合道义而国民长期之内得不到利益的议案,让“民众投票”,结果会如何呢?

综上所述,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须施行“王道仁政”,而不是施行“民主制度”。中国未来,以及人类未来会怎么样,在于我们现在要采用“王道政治”还是“民主制度”。国人如今很多着眼于“民主制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也正说明倡导读经、宣传“王道政治”是当务之急。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致力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18:知本知至(一)(2013.08.27)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16:由本达末(四)(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