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09:《论语·学而》009(2015.04.07)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子贡所问之意在于,若能做到虽贫穷而不至于卑躬屈膝讨好他人,虽富有而不至于骄傲自满歧视他人,如此之人,是否可谓有修养。何以有此问也?众人常有因贫贱而谄媚者,常有因富贵而骄横者,有人能不如此,似乎已经难能可贵。

夫子答曰“可也”。何以谓之“可也”?因贫贱而谄媚,因富贵而骄横,若人之有病;贫贱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可谓无病而已。人之为人,有病固非正常,无病亦仅仅正常而已。未可遽谓之健壮。健壮之人,不受病之侵害,虽有病伤而能自愈。

众人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不错,故曰“可也”。然而,君子之身,必健壮而后方可。由修身而言,何谓健壮?“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贱而乐,非乐贫贱,谓贫贱而不改其乐也;富而好礼,非贫贱则不好礼,谓富贵而不失其礼也。

君子之心,不在于富贵与贫贱,故能虽贫贱而不改其乐;君子之行,不因富贵与贫贱而变其礼,故能虽富贵而不失其礼。心在于富贵,则贫贱时难免谄媚,是艳羡富贵所致;以礼为求富贵之器,则既得富贵而弃其礼。惟有“贫而乐,富而好礼”,然后可谓心无不正。

【2】子贡闻夫子之言,思及《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何以思及于此也?以其理相通。众人因艳羡富贵,故有“贫而谄,富而骄”之病,君子去除此病,而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如切如磋”之理。

若用骨角制作器物,须先以刀锯切除其多余之处,此谓之“切”;若用象牙制作器物,须先以砂纸之类磨去外表之瑕疵,此谓之“磋”。“如切如磋”,譬如去病而已。人若不能去除艳羡富贵之病,犹如欲以骨角或象牙制作器物而不切之磋之。

用骨角象牙所制者,器物也。君子之德若玉,则君子之修德,犹如治玉。治玉者,亦必先雕琢以去除多余之处,且须再以细质之砂纸轻轻磨之,而后可成完美无瑕之璧玉,此谓之“如琢如磨”。成德之君子,必有“如琢如磨”功夫方可。

由此而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者,若骨角象牙之切磋以成器而已;“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若玉石之琢磨以成完美无瑕之玉璧。既能成器,固然有其用;而君子必精益求精,以臻于真诚至善,未可自满自足而自拘自限。

此所谓“切磋琢磨”,非今所言之意。己有人欲,须自切而除之,莫赖于他人;己之德行,须自修养而得之,莫比于他人。己有陋习、恶习,被迫而除,如拔草而根犹在,发之于己心,然后可以除根;己言己行有不足,自宽自辩,如裹足不前,惟立志于仁,然后可以近道。

【3】夫子何以谓子贡“始可与言《诗》”也?因子贡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所谓“告诸往”,谓夫子告之以“贫而乐,富而好礼”;“知来者”,谓子贡能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何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则“始可与言诗”也?

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而至于“贫而乐,富而好礼”,此为可知一事之理;有“贫而乐,富而好礼”而至于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为可知一类之理。事有万事,物有万物,象有万象,告之其一而仅知其一,不知由一而至于类,则终不能明理达道。

《诗经》之诗,传道者也。欲明其道者,必先知类。《诗经》之诗,若惟求其字面之意,则终究不知其类;不知其类,则终究不能懂诗;不能懂诗,则终究不能明道。子贡能由一事之理而知其类,故谓之“始”能“与之言《诗》”。

推而广之,非惟读《诗》,读“四书”、“五经”无不如此。如若浅尝辄止,则终究不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终究不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如此读经,犹如“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不患人之不己知”,即“不患人之不知己”。《说文解字注》曰:“患”“古本当作‘从心毌(音贯)声’四字。‘毌’、‘贯’古今字。”由此而言,心由不正之念所主宰则谓之患。“患人之不己知”者,谓己心受“不己知”之忧所主宰。

众人常欲他人能知其心、明其行,一旦遇他人有所不知或误解,则如有忧患,乃至怨责他人,因而言行但求他人能知,为此而降格以求,乃至有弃正而就偏者。倘如此,则必不能“人不知而不愠”,将何以成君子之德哉?

君子之言行,发乎本心本性、遵循礼义,非往圣先贤之言不敢言,非君子之道不敢行。如此之言行,汲汲于利之小人或谓之迂腐,或谓之呆痴,或谓之无用,必所难免,君子若唯恐“人之不己知”,而从于小人之道,则非君子矣。是故,学君子之道者,“不患人之不己知”。

“曲高和寡”乃是必然,君子非有意“曲高”,亦不必担忧“和寡”。“树大招风”乃是常言,本正根深者,奚惧于风?安有患其“招风”而不生长之理?“超凡出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是君子修养之所当然,非欲张扬炫耀于人也。

君子之言行,未必得小人之所知。君子能知人之所不知,然后能解人之疑惑;能行人之所不能行,然后能救人之患难。欲知人之所不知,在于学之能正且有恒;欲行人之所不能行,在于习之能恒久而勉为其难。若非如此,“仁者爱人”便是空言。

【2】此章未言“君子”,而径言“不患人之不己知,还不止人”,犹首章“学而时习之”亦未言“君子”,何也?人人皆所当学,学不学则在己。有学而未成君子者,未有不学而能成君子者也。学而不正,学而无恒,无以成君子;“患人之不己知”,不足以成君子。

学习君子之道者,必当责之于己,而不可责之于人。“患人之不己知”,是“责人”;惟有“患不知人”,是“责己”。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章“不患人之不己知”为“忠”,“患不知人也”为“恕”。“不知人”则无以“恕”。

朱子曰:“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此就其大者而解之也。知人之是非邪正而明辨之,是君子之所当然。然而,君子不仅须做到如此,尚须知人人之不同,以及人之所以不同、不同之人当何以待之。

君子之待任何人,无不须发乎仁。仁发于心,因人之不同而善待之,此之谓义。君子以君子之心待小人,义也;以君子之道而责小人,非义也。君子有歧视小人之心,不仁也;君子以小人之心待小人,非义也。君子身居君臣之位,尤须知人善任,且厚德载物。

君子固当“不患人之不己知”,此是君子之厚德所致;若不知人,或至于是非正邪不辨,或至于用人不当,或至于误解他人,或至于歧视、鄙视他人。总之,君子纵然“人之不己知”,不失为君子;若是“不知人”,则绝非君子。

“知人”之智,始于学习,而非仅凭学习所可得。学至于成,然后能“不患人之不己知”;习至于成,然后能“知人”。学之与习,贵在自得。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学而》总述】

胎儿之正,赖于其未来父母之自正,将为人父母者之学,胎教是也。自呱呱坠地,言行无不始于学习,而父母之言行为先。幼教是也。八岁成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知孝知悌、尊敬师长,童蒙之教是也。十五成人,当学君子之道以成仁,大学之教也。学无止境,至于终生。

是故《论语》二十篇,始于学,终于《乡党》,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也。再始于《先进》,而终于《尧曰》,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格物致知,学习之本也;诚意正心,学习之体也;修齐治平,学习之用也。《学而》《为政》犹《易》之乾坤。

【1】“学而时习之”,由此而自悦,“明明德”也;“有朋自远方来”,由此而欢乐,“亲民”也;“人不知而不愠”,成君子之德,“止于至善”也。君子之志,在于成仁,而孝悌乃“为仁之本”。“不好犯上作乱”为“孝悌”之始,“为仁”、“成仁”,必“务本”而后成。

【2】学习一旦有“巧言令色”,则非诚非善,无以成仁。欲达诚善,为人谋必忠,与朋友交必信,得师之传必习,以此三者自省,则德日益矣。由诚善而行之于国,则敬其所事而可信,节俭其用而爱人,使役其民而不扰民。

【3】学必行之,无行不成学。在家必孝于父母,出门必谦让待人;言行必谨慎诚信,待众人永不失其仁爱之心,亲近仁者而成己之仁。有如此之行,再进而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以进德修业而日近于道。若无如此之行,则虽学圣贤君子之道亦成空言。

【4】圣贤君子之道,发乎自身之心性,而合乎天理。学习非惟读书,重在见贤则知敬,效之而思齐。敬贤而思齐,改其好色之心,知事父、事君、交友之道,即见贤思齐之效,纵未读圣贤君子之经典,亦可谓有“学”之实者;若无此实,虽经典倒背如流,亦非学也。

【5】君子之学,成德而后自有威仪,愈学愈知谦逊;言行必出于忠信则不悖道,交友以德则日近于道,有过则敢于改正则过错减少。君子之仁,非惟止于在世之人,为死者送终必慎,待祖先不敢因去之日久而忘怀,君子有此仁,若风雨润物而庶民之德可复归厚实。

【6】仁德日盛,则人自来附。温良恭俭让,自身之德也;有乎此则有求必应,无乎此则虽求而不应。躬行于己,是君子之当然,而常有不能自行其道者。如子有父而不得自专,而其志不可不正。君子之行,不赖于劝勉。如子失其父而不敢擅行;君子永存不忍之心以成仁。

【7】君子必“约我以礼”,而礼用以致和,非以强加于己,亦非强加于人,故曰“礼之用,和为贵”;圣人先王制礼,上合天理,下应人情,非以拘束人者也。君子之学,以礼自立;君子之道,以礼致和。无礼,则无以致和。以义致信,以礼致恭,近仁以学,不远于道。

【8】君子之志,不在求饱求安;君子之行,机敏不愆;君子之言,严谨不苟;君子学道,就有道而自正。好学者如此。君子之志,不可自满;君子修行,须达至诚至善。“患人之不己知”则无以“人不知而不愠”;“不知人”则无以全德而达道。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01:从“做人”到“大人”(2013.04.3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08:《论语·学而》008(2015.03.3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