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书院风采 >> 正文

【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六章)

2013-03-21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第六章大智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1)?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隐恶而扬善(3)﹐执其两端(4)﹐用其中于民(5)﹐其斯以为舜乎(6)!”

注释:

(1)舜:指有道圣王虞舜。其:难道。知(zhi4):同“智”。与(yu2):同“欤”,语气词。(2)好(hao4):喜欢。察:认真倾听观察。迩(er3)言:身边的话,指周围百姓的说法。(3)隐恶(e4):不宣传邪恶的言行。扬善:大力倡导和宣传善的言行。(4)执其两端:把握住“过”和“不及”两方面而不遗弃任何一方。(5)用其中于民:对民众用自己的本心本性来对待,不把个人情感强加于民众。(6)其:大概。斯以为(wei2):因为这样才成为。

译文:

孔子说:“难道舜是智慧过人的吗?舜只是喜欢不断询问众人意见而且喜欢倾听观察周围人的意见,对邪恶的言行不再去宣传,对善良的言行大力倡导,把握住“过”和“不及”两方面而不遗弃任何一方,对民众用自己的本心本性来对待。大概因为这样才成为舜吧!”

朱注: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说解:

在修身和治国方面达到“道”的境界莫非真的很苦难吗?我们看看舜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舜能够成为一代有道圣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他也只是从三个方面来做。首先,多学多问,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其次,不宣传邪恶,大力倡导善言善行。其三,用本心本性对待民众,不放弃任何人。

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能够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智慧过人”。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提拔重用贤德之人,这是不存成见的做法,是不偏私的做法,这一点有谁都能去做,问题是我们经常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意见看得过重,虽然这还没有达到刚愎自用的程度,却也与之相去不远了,怎么能接近大道?

“隐恶扬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的本心都是生来就善良的,但是,因为后来所遇到的环境复杂,所以,本性经常被遮蔽。除非有很高修养的人能够有定性,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甚至“在淤泥而不染”,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常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执政者以及君子们应该宣传什么也就很清楚了。本着善良本性去说话做事,即使听到、看到邪恶的事情也不去再宣传它,而去多宣传正面的、善良的,对于移风易俗、教化百姓是有益的。但是,一般人常常遇到邪恶就急于批判,却不知道这在无意中也是在为邪恶做广告;一般人又多好奇之心、多看热闹之意,这样就恰恰违背了“隐恶扬善”的原则。要“隐恶扬善”也不是多么苦难的事吧?

执政者以及君子都不应该对民众有歧视之意,而应该一视同仁。重用仁者智者,不是意味着放弃愚者不肖者,而是借助仁者贤者来教化愚者不肖者以便尽可能使之也成为君子,即使不能成为君子,也是借助他们来对天下所有人施仁政。在君臣民三者之中,以民为贵,“民为邦本”,民众的人数最多。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民众都不不可能都成为君子,更不可能都成为圣贤,君子与圣贤的责任就是要保护民众、教化民众,使民众得到他们应得的快乐和利益,而不是以德或智自高自大,更不是要去歧视民众。所以,执政者任用贤能、施行仁政,也只是出于一片仁心,而不是要去有意讨好贤能或民众。这种本心本性是任何一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什么苦难的事吧?

大舜本来只是一个制陶家族的后代,能够成为一代有道圣王,不在于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智慧,而是能够按照本心本性而不偏不倚地去做人做事,舜能如此,我们又何尝不能如此呢?所以孟子说人人可以成为尧舜。至于说最终能否有大舜那样的成就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按照中庸这个原则去做了,以及所做的程度如何。

(责任编辑:薄其一)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五章)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五章)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