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书院风采 >> 正文

【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二)

2011-04-03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6)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7)致知在格物

注释:

(1)欲:想要。天下:指天子所统辖的地方总称。从今日应用来说,也可以说就是国家,范围也可以扩大到全世界。

(2)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国平”。国:指诸侯的封地。从今日应用来说,也可以说是省与直辖市之类。

(3)齐:使人在道德修养上向圣贤君子看齐,同“见贤思齐”之“齐”。家:指士大夫的封地。从今日应用来说,也可以说是家族、家庭。

(4)修:早道德上修养。身:自身,自己。

(5)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态端正。

(6)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7)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

(8)格物:对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道能够感知,目的是为了与心相通,认识自己的本性。

译文:

古人要使明德显明于天下,需要先能够使诸侯国安定平和;要使诸侯国的百姓安定平和,需要先使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向圣贤君子看齐;要使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向圣贤君子看齐,需要自己先修养好道德。要自己修养好道德,需要先使自己的心态端正;要使自己心态端正,要先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使自己心意真诚,需要先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要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在于对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道能够感知。

说解:

前面的三纲领提出了修身治国的总途径,这里提出的八目则是更详细的步骤。所谓八目,就是指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以上一段是从末到本的顺序,好比是从众多的树梢追寻到树干、树根,是从最高执政者来说,所要求的是最高执政者以及平天下和修身的步骤和原则;下面一段是从本到末的顺序,好比是从树根而生发到树干、树梢,是从庶民的角度来说,所提供的是每个庶民的修身步骤,以及修身之后可以从政治国平天下的步骤,只要遵循这个步骤进行,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最高执政者。

最高执政者要“明明德于天下”,所讲的是“明明德”,而不是用权力去控制天下,所以,最高执政者自己的“明德”是最重要的,这是“王道政治”的方法和步骤,而不是“霸道”。日月无光,无法给天下带来光明;日月之光,要无私地普照天下。空言天下的太平实在太空洞,所以,需要落实到下面的每个步骤之中。

天下由各个诸侯国构成,只有每个诸侯国都能安定平和,天下才会太平,这就要求诸侯国的国君自身端正。诸侯国中掌握权力的是士大夫,士大夫的封地内的百姓能够有道德修养,诸侯国也就能安定平和。士大夫要带动百姓提高道德修养,自己就必须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说,大环境要好,必须有每个小环境都好;要想大环境好,对上一级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更要高一些。在道德修养上,只能坚持对上级的高要求,也就是要注意上行下效。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先不要把责任推给下极。

每个人都需要修身,越是级别高的就越需要注意。怎样修身呢?首先,就是要自己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坚持道义,而不能存私心、求私欲。其次,正心要以心意真诚为基础。或许因为修养不够而犯过失,如果心态端正了,又是出于真诚之心,那么,一方面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容易得到人们的宽容。其三,诚意以提高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知识广博为基础。拥有了真知和丰富的阅历之后,更能体会诚意和正心的必要。最后,智慧的提高和知识的广博以“格物”为基础。感悟天地万物是如何生生不息的,由此而感知天地万物之本性、本心,除去个人内心的私欲。这是从修身之“末”到“修身”之“本”的方法,没有“修身”之“本”,就像树木无根一样。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 物格: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感知,而使自己的内在本性得以显现,也就是恢复自己的“良知”。

译文:

通过感知万物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才能使知识与智慧得以提升。知识与智慧得以提升,然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然后才能使心符合正道。心能符合正道,然后才能使自身提高修养。自身修养提高,然后才能使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有见贤思齐之心;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能见贤思齐,然后才能使诸侯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国内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说解:

前面的从“欲明明德于天下”到“致知在格物”,告诉我们的是最高执政者平天下的步骤与原则,是从上向下说、从大向小说。接下来是从下向上说、从小向大说,适用于任何想要成为君子、想要兼济天下的人。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感究,得到知识然后上升为智慧。这个步骤需要的是对自己本性的认识,认识内心的“明德”。天地万物无不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生不息,因此,人的修养也需要认识自己的本性,使这种本性不被外在的名利欲望所遮蔽,这样显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仁德与智慧。

具有仁德于智慧,然后效法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诚。万事万物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天地没有私心私利,人要效法天地之道,才能使我们的心不会被名利私欲所左右或遮蔽。什么叫做“意”?从字的构成来说,“意”由“心”与“音”构成,也就是“心之音”。在没有遇到名利的时候,我们的心一般来说是平静的,但是,一旦遇到名利诱惑,我们的心也就会被触动,由此而发出声音。就在这种心音发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道义、礼仪加以节制,使之不偏离本性,不违背道义。

心有所动,便能用道义和本性自我节制,才能保持端正的心态。 “正”是什么?也就是“止于至于善”。“正”字上面的“一”,也就是“道”、“太极”、“至善”。下面的“止”字本来是指脚趾,又可以代指脚。脚是用来站立的,是用来行走的,行走必须先知道目标,所以,“止于一”也就是立足于“至善”、行走在“道义”上、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假如我们的内心有一己之私、一己之念,就很容易偏离“至善”之“道”,当然不可能“心正”。

当我们的心能够立足于“至善”、一言一行都用“至善”来加以节制、又不断向最终目标行进的时候,才能说我们的修身符合君子的要求了。无论天下有多大,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所以,所有人都需要重视自我的修身;任何一个人,要行仁于人间,要担当道义的责任,都需要以修身为基础。以上所说的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步骤。

能修身才能成为君子,成为君子之后,还要看才能与道德情况才能决定是否能兼济天下。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能担任士大夫。同时,“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一个士大夫在自己修身时,带动封地内的百姓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使所在的封地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其关键是,“其身正”,否则,“虽令不从”,又如何能治理得好呢?

各个士大夫能够注重自我修养,各个士大夫的封地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需要这个诸侯国的国君注重自我修养,从而带动和影响各个士大夫;士大夫能够把自己封地内的百姓治理好,才有可能成为诸侯国国君。前一个意思是说上级能自正才能去正人,后一个意思是说选贤任能必须保证是所选任的是真正的贤能之人。

天下是天子(就像当今国家的最高执政者一样)所管辖的所有诸侯国,如何能使天下太平?首先天子自己要注重自我的修养。秦清之际的世袭国君如果不注重自我修养,所拥有的天下将难以长久,更难以太平;国君世袭制被废除之后,《春秋》中所主张的“天子一爵制”、《书经》中所提倡的“禅让制”也就可以实行了,在此情况下,天子也必须是由选贤任能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在秦清之际所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现在却可以说了。在天子也可以由选贤任能的方式产生和接替的时候,能够使诸侯国内的百姓太平安定的诸侯王,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也就可以通过选贤任能的方式成为天子了。

这也就是说,要使天下太平,要注意“上行下效”,责任越大、地位越高,就越要注意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不同,所能担任的职务也就不同;任何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了要求,都有可能成为执政者,包括成为最高执政者。没有这种道德修养的人,将会有害于百姓、国家、民族。

(责任编辑:杨霞)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三)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