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书院风采 >> 正文

【云尘子专栏】中西文化析论之二

2011-04-04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极端与中庸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最崇尚中庸。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允执其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能够执其中而顾两端,则一切都不会走向偏激。朱子说中庸是“孔传心法”。因此,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庸上下功夫,不知这一点,根本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

中庸是原则,是方法,是理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看,它好比商品的价值,其价格总是围绕着它而上下波动,总不会过分偏离,否则商品流通就无法进行。既然是原则,所以,就是我们处理任何事物时必须遵守的。既然是理想,所以,真正的中庸状态是短暂的、局部的,更多的表现形式是不中庸,但是,越是接近中庸,也就越接近理想,当过分远离中庸时必然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政治上,有君臣民的三分法,臣就是在君与民之间起着一个维持平衡的作用,他们制约着君王的权利,也制约着百姓的欲望,他们的责任是以天地之道来维持政治的稳定和谐;君王(君)的专制以及大众(民)绝对自由都是极端的,士官(臣)既不能迎合君,也不能迎合民,迎合君则为佞臣,迎合民则为媚俗。因此,士官的作用就极为重要的,所以,孔子以为士不学(修养)就做官是“贼夫人之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孟子强调“士不可不弘毅”,主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由于中国政治体制格外重视士官的作用,所以,形成了“人治”的特点。我的理解是,所谓人治指的是以人(士官)来调节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律都需要具体的人来实现其作用。与此相配套的就是培养和选拔士官的方法。汉朝的举荐任命制度还不够成熟,到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产生了太多的弊端,隋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才是成熟的制度,因此,出现了唐宋时期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在某些阶段出现了许多弊端,但这不是科举本身的问题,而是执政者的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中国政治文化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因为这种通过士官来调节的关系的基础被瓦解了,君民也就无人来“执其中”了。

因为有中庸的原则,所以,中国文化不单方面强调道德,也不单方面强调刑政。这种特点被人称为“外儒内法”,实际上,儒家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而法家过分强调了刑政的作用,两者都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正宗,而应以孔子学说所强调的是“道德刑政”并重作为正宗代表,这个学说完整地体现在“六经”之中。

因为有中庸的原则,所以,中国文化讲究“合情合理”,讲究“文质彬彬”。因为有中庸的原则,所以,中国文化不讲究“进化”而讲究“演化”,不强调发展创新而强调托古改制。反对能进而不能退。中国文化就像一个圆球,可进可退,有时以退为进,以求稳步前进。虽然有时必然要“矫枉过正”,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之再接近中庸的状态。这是中国文化能几经波折而不亡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人类得以“长生”的根本原则。

但是,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极端。他们以否定过去为前提,主张开创未来,不断创新发展。认为不进则退。因此,他们把人类以及一切的历史都看作是不断进化的历史。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是从野蛮时代不断走向文明时代,将来会越来越好。这是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在政治上,西方文化把自由民主几乎强调到了极端,但是,在花团锦簇的自由民主之上,还有一把血淋淋的法制之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百分之百地追求功利性,完全表现为世俗观念,但同时又有完全超出现实、超出世俗的宗教信仰。在生活方面,曾经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化是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的结合体,他们可以极度地放纵自己,但在生活与工作中有极度地紧张而敬业,就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们是“拼命地玩,玩命地干”,因此把休息和工作完全分开来对待。这是与中国文化所讲究的“寓教于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艺术化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西方文化中,有“人类至高无上”的呼声,但同时还有高高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上帝!人类的“绝对自由”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和服从也构成了两个极端,他们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中间态,不同于“中庸”立足于中间状态而控制两端。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正只这种“中庸”状态的体现,也正是“无为无不为”的反映。

(责任编辑:郑忠伟)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三)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中西文化析论之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