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一匹马的史诗。预告片中的小马驹,田野中的男孩,真挚的友谊,残酷的战争,我已做好准备品尝心灵的饕餮盛宴。影片以马与小男孩的相识相知为开始,以马与男孩的生死相守为结束,进这两句文字就足以带给我们感动。但作为斯大爷的鸿篇巨制,它又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例如男主角艾伯特的父亲在竞拍场上为争一口气花了30金币战胜了自己的老板赢得了几乎对农民毫无用处的小马驹。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反抗精神?但你被感动被鼓舞了吗?再如父亲昔日的的军功与荣耀是艾伯特肃然起敬,但与父亲的厌战相矛盾。也就等于影片一方面极力宣传英雄主义,另一方面却嘲笑它的一文不值。当艾伯特参军,被进攻之时,我们看到的是胆怯,罪恶,长官为逼迫士兵迎战把他们的贵重物品全都收起来,只有活下去的人才能领回。再如艾伯特的朋友被安排射死逃兵。难以看出影片的立场和意图。
《战马》从外型上几乎具备了传统意义上史诗大片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宏大的战争场面,动人的温情桥段,真实的历史背景,以及广阔历史远景中的微小个体的悲欢离合……然而,这一切都是华而不实的空壳子。当一切的浮华被洗尽,剩下的是否就是真情呢?影片不得不提的一场戏是小马驹犁地。艾伯特为保护不能犁地的小马驹挡在父亲的枪口下,最终小马驹带上了项圈冒雨同艾伯特耕完了整片地,但叙述相当僵硬,我不否认人马之间的真情,但我反对所有矫情。艾伯的马被卖掉,但他相信他们还会见面,他为它戴上了父亲的战斗奖旗,起到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但这丝毫没增强电影的逻辑性。整个叙事无高潮,节奏颇混乱,前半部分慢得犹如纪录片,中间一度又快得有点跟不上,
至于灵魂,斯大爷把马当做了主线,是否代表这匹马有美丽的灵魂?小马倒是聪明极了,但在人的世界里,它也就是个傻大个。若说主人公是“战马”,那么本片就应该把“战马”处理得非常“人格化”,因为他不仅是角色,而且是主人公!可问题是,全片只有两处对于马进行了有效的“人格化”处理——其一是挺身而出拉大炮,其二是战场上的一路狂奔。导演之所以没有加大战马的“人格化”的根本原因,是害怕“马过于神奇”进而消减了本片的历史真实感,结果却是与其说“战马”是主角,倒不如说它是全片的线索!如果说本片的主人公是爱马少年,可这小伙子主要戏份都集中在片子的一头一尾,而且人物性格简单扁平,除了对于马的一往情深,并无任何动人之处。这样的角色怎能挑起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史诗片的大梁。所以这部影片根本没有主人公。
那么,我们来看看马的主人们都在经历些什么。战马在离开男孩之后首先遇到了年轻的军官,在战争中他们成为了共患难的战友,但战争失败了。之后小马成为了德国的拉扯马,并遇到了一对兄弟。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哥哥带着弟弟逃跑,带着战马开始另一段故事时,结果是做了逃兵的兄弟被无情的枪毙,这是为表现战争的残酷,那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接着,逃离魔掌的马儿遇到了与世无争的祖孙俩,在很短的时间里,小女孩与战马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但它还是被德军征了去成为了拉大炮的苦力,美好的故事在这里就告一段落。然而斯大爷为避免使观众感到遗憾,在影片的结尾添加了爷爷为孙女花高价拍的小马的戏,在莫名其妙的同时,再一次将小马的“人格魅力”夸张化。
总之影片一味追求大视角,但也试图用温馨治愈的场面达到形神兼备。但由于想说的太多,却没有围绕同一中心展开,导致影片“神”散,又由于并没有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形”散。总之,斯大爷要尽快恢复水准。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