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影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影音专区 >> 悦影 >> 正文

是罪有由,于己则不为罪

2011-05-17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罗生门》,讲述了一个人与“罪”的辩证依赖关系。

罪恶这种观念,是伴随着人的道德意识而产生的。悖逆道德标准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罪。乍看之下,罪恶是人心中丑恶的体现,应该是为人所不齿的。然而在现实当中,罪恶感其实又是我们生存下去相当依赖的特殊情感。

罪恶是道德评判的产物,而道德是应人类社会进步之要求,人类自我加身的行为枷锁。在原始的生活中,由于没有对错、善恶的评判标准,罪恶是不存在的。所以,讽刺一点的说,罪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在《罗生门》中,两个地点(树林和罗生门下)的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罪恶。但是他们都为自己的罪恶或事前或事后地找到了理由。经过捏造的事实,面对事实本身其实是苍白无力的,而它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给当事者们缓解一下内心的罪恶罢了。臭名昭著的强盗为了显示自己的男人魅力和气概,便将事实捏造为凶悍无比的女人在自己的魅力下半推半就;和一个剑道高手酣战20余个回合最终胜利;最后的被俘,不过是山泉不净,引发自己肚子疼的结果罢了。女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节操,将事实捏造为,自己如何如何撕心裂肺,丈夫如何如何漠视不理,以致几欲以死明志的贞节烈女。丈夫的叙述有很强的“玄”性,但是出于手法和情节的要求,也可以将灵媒的剧情串联作用默认。丈夫也对事实进行了利己性的捏造,自己成为一个重情重义,而又被妻子背叛的可悲男子,最后的死,并不是自己有什么对手,只不过是出于情义的自我了断罢了。而罗生门下三人的罪恶是比较清楚的表现出来的,就不必再做分析了。

人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罪恶找一个理由,那是因为人有着很强的自我原谅的潜意识。“是罪有由,于己则不为罪。”我们并不是很严格地在遵守着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标准,很多时候我们犯了错不能原谅自己,只不过是欠一个理由罢了。

《罗生门》到最后,用一个充满寓意的小情节作为结束,看似又对人类心中的善美充满了希望,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个更加可悲的情节。樵夫为什么要抱养那个孩子?他不过是在为自己刚犯下的罪恶找到一个原谅自己的理由。如果你认为我偏激的话,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樵夫刚刚被拿走和服的男人戳穿了罪行,此时内心的羞愧自然是相当重的,此时他想要从和尚怀里接过孩子,和尚不给,他随即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家有六个孩子,再多一个也是一样。”可见此善,不过是被他自己看做一个顺带而为罢了。此时如果对比下两个人对这个孩子的抚养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或许和尚的抚养能力会更高于樵夫。这个善行行使地是如此地匆忙与拙劣,让人不得不怀疑樵夫行善的初衷。

当行善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原谅先前的罪恶找一个理由,对于人自身道德审判之不公的讽刺,才到达了它的极致。《罗生门》的道德审判,并没有在最后做了一个缓和,而是借助善恶戏剧性依存将讽刺意味送到了巅峰。

(责任编辑:王玲)

上一条:别忘了怎么起飞

下一条:赌到满盘皆输——《两小无猜》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