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一个极富禅意的名字。汲取清泉,感悟清欢,捕捉玄想,尽管简单而不着雕饰,却与他玄奥而富有诗意的哲思十分契合。恬淡自然,蕴含哲理,在他笔下流泻的文字,犹如清泉一般,流淌过这个喧嚣浮华的城市,留下一片清凉。不需要秋日午后温暖的阳光,不需要温热的杯中飘来袅袅茶香,只要捧读一篇林先生的散文,平淡而隽永的智慧便充实了现代人浮躁空虚的灵魂。
初次阅读林先生的文章,是他的散文集《在云上》,犹记得那巧妙地构思和平和的语言曾给我带来的深刻触动,那每篇文章开篇时的短小诗歌,串起来也就成了史诗般的生命礼赞。尽管文章精炼简短,但却句句有真意,字里行间却融佛家禅意,道家道义,儒家真义;辨大是大非,大曲大直,大善大恶。潜心研读他的文章,就如同在与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在心神方宁得一刻,去汲取内心深处的那一弯清泉,细细品味生命中淡然的清欢,捕捉绚烂瑰丽的那道玄想……
《林泉》《清欢》《玄想》这三本书,仿佛一脉相承,但却又各有不同。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用来形容《清欢》这本书十分贴切,淡淡的文字来源于生活的悲喜,他仿佛如得道高僧一般跳出了生命的牢笼,站在生命的高处俯瞰喧闹的人世,悲悯那些在个人欲望中苦苦挣扎的世人,没有多少缀余的修饰,他的情感真诚而又坦诚,这种清欢的欢愉并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他对平静疏淡的简朴生活方式的一种热爱,一种对现实无过分苛求的生活状态,他将个人的情感深深地融入一粒沙,一朵花,即使微小却带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这个充斥着繁琐、消沉、忙碌和嘈杂的时代中,他依旧安然地在一处生根发芽,在一角成长开花,在一世凋落重生,给人带来不倦的教诲。
常听人说,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你开启一扇窗,所以上帝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同等公平的,就好像对于生命的感悟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林先生将这一瞬的心得记录在一起,便有了他笔下的《玄想》一书,那些对生命的思考总带给人一番深刻的启迪和平凡的感动。印象颇为深的是他笔下一篇登天新峰的游记,讲的是他在过永乐禅寺时,见到一位老法师在廊下分茶,便问道:“师傅为何分茶?”老法师答曰:“分出青叶与黄叶,黄叶自己饮用,青叶供养众生。”林先生听后很受启发,感叹道:发愿将生命中的美好的青茶供养众生,苦涩的黄叶自烹自饮。读罢这段文字,内心颇受感动,竟也有一番自觉,突然领悟到纵使再平庸的人,也有属于自己人生的青叶与黄叶,很多时候人们纵使自私地把那些美好留给自己,而林先生的不同之处,便正是这种不断思考着的写作初衷,他把那些美好豁达的文字传递给我们,把那些生活的辛酸苦楚留给自己。
在我看来,《玄想》一书可谓将林先生那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的苦难都会化险为夷,所有的悲伤都会烟消云散,他始终保有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一种别样的情思,好像在他的眼中,星辰、月光、清风、流云,都在谈美丽的心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地情意。那些诗一般的文字净化着我们被这个世界异化的灵魂,犹如混沌在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安抚着我们躁动的生命。
相较于《清欢》的淡然,《玄想》的奥秘,我个人更钟爱于《林泉》所蕴含的温情与生机,每每离家外出,那篇《海潮音》都会带给我不同以往的触动。文章的语言极为平实,讲述的是林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林先生颇为喜欢新奇的事物,到了四十岁时仍像个孩子,林母深知他的爱好,便找到什么新奇古怪的东西都会想带给他。在乡下卖鸡蛋时,一个打鱼人用一个巨大的海螺抵鸡蛋的账,林母便十分欢喜地辗转坐车为林先生送来。听着海螺传来的海潮音,仿佛听见了母亲的话语,听到了林先生藏在海螺深处的思念,看似空虚,但只要侧耳倾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正如林先生聆听着海潮音里的故事呜呜地唱着,那些朴质的文字也让我耳边回荡起母亲的叮咛,仿佛无论要走多远的路,只要驻足停留,便可以贴近故乡的泥土,贴近母亲的思念。
这本散文集中另一篇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浮游抒情》,文中提到了匈牙利的提索河上每年夏天都会有“提索花季”,上百万的浮游在河中潜伏三年,只为三个小时的怒放,当它们布满河面的时候,就像河上开满了蓝色和褐色的花朵,刹那的美丽炫人眼目,使提索成为最著名的浮游国度。林先生美丽文字的背后带有许多哲思,就像浮游一样,蝉用七年的默默蛰伏,只为换得七天的畅怀歌唱,而人呢,看似一生有几十年的光阴,可相较于历史的长河,竟也是那般短暂的存在,我们花很多时间读书、受教育,花很多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电视机前,也必然有深刻的意义,就是要找回生命的原汁原味。原汁的抒情,原味的感动,这是林先生思考的,也是他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浮游从出生开始便寻找它的爱情,因为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而后便以身相殒。而对于我们,也应该把握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因为我们也没有多余的光阴可以蹉跎。
而今,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散文,都感到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禅学也渐渐渗透到他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常常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淡然的净土,正如庄子曾那样深情地化为一只蝴蝶,李白曾那样诗意地与月对酌,迦叶尊者曾无言又深情地贴近一朵花的心,林先生也将生命融入那无限深意的佛学世界,感悟着生命的真谛,感受着菩提,佛鼓,晨钟……
文字之间,彼此会产生某种色彩。
色彩之间,彼此会产生某种音乐。
声音之间,彼此会产生某种诗句。
在林先生的文中没有什么事可以轻轻地估量,没有什么情感可以无感地流走,在一笔一画一点一墨之间,在生命的转角处的细腻之处,他的情思犹如净水中的莲,在哪里消逝,就在哪里得到重生。《林泉》《清欢》《玄想》,这寄意着他名字的三本书,也寄意着他对生命的感悟,犹如一壶苦了的茶,在苦涩的茶味中,启迪我们品味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责任编辑: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