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木风草海 >> 风与木 >> 正文

“熵”字的来历

2013-06-05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现代社会中恐怖主义肆虐在物理学尤其是信息论领域,我们时常见到一个汉字――“熵”,读作shang,平声。中国的汉字本来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最完美的文字之一,但这个“熵”字的诞生年龄才不到100年!

这得先从物理上的热力学谈起。

众所周知,任何物体吸收热量后,其温度会上升。但实质上是由于物体系统内部的能量分布或曰状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锅里的水吸收热量后,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直到沸腾起来,甚至有一部分液体粒子由于吸收能量过大,活跃得“出了格”而跑了出去变成气体,蒸发了出去。看来热量和温度,都是描述系统内部能量分布或物质运动状态的要素之一。

可冬天开始睡觉时,常常是身上温度高,脚丫子却温度低。同一个人体,为什么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温度不平衡呢?别着急,过了一会儿,你的身体各部分就会“寰球同此凉热”啦!你就可以进入甜美的梦乡了。

看来只有热量和温度,还不能充分反映物体或系统的状态。身体和脚丫子温度不均匀,是一种“状态”;经过一个过程,身体的热量在重新分布,温度不均匀的情况有所改变,这就是另一个“状态”;再经过一个过程,不仅身体各部分温度均匀了,而且身体制造的热量与散发到被窝里的热量达到动态平衡了,你身体各部分的温度都保持在37℃左右,这就是又一个“状态”,而且是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克劳修斯熵公式的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

被后世誉为“量子论之父”的著名科学家普朗克,曾经于1923年来中国南京讲学,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中文名词来对应热力学熵(entropy)。

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在1923年为来南京讲学的普朗克当翻译时,创造了一个汉字“熵”。因为热温比在数学上具有“商”的性质,热量、温度又都与中国“五行”中的“火”有关。所以此“熵”字创造得再贴切不过了。

按照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表示随着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熵”——即社会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将不断增加。按其学术观点,,疾病疫病流行,社会革命,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人性物化都是社会“熵”增加的表征。

文学上,作家王小波曾提出著名的“反熵”:这个词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说投入的多但释放出来的能量少,也就是“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在物理学中表现的一种形式,王小波用反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写作行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出流”,属于自然界的正常运行。而假若反规律而言则称其为“反熵”,也称“逆水行舟”。

与世隔绝不会使熵增加.而个体越是与外界扩大信息交流,个体与群体的熵都会增加。所以,随着年代的深入,人们会更难出现极优秀的圣人或极黑暗的恶人。

反熵精神是我们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因为存在这样的反熵斗士们,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生命启示,生活灵感,才不会丢掉人类最后的净土——精神的伊甸。

“熵”字的诞生和广泛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强大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中文系统自身元素的吐故纳新和体系的与时俱进,将会是一个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无限过程。

(责任编辑:李倩)

上一条:当你很小的时候

下一条:希望style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