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文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文化,几乎在墙上具有宣传意义的文字、图片都可以归到墙文化的范畴。从早期的宣传标语、大字报、招贴画,到现在悄然兴起地高校墙文化,墙文化的内容、载体、接受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容上的政治宣传性口号逐渐加入了人性思辨的光辉,从真实的墙到虚拟的墙,墙文化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受形式也从潜移默化变为自觉性的转发、评论。总之,墙文化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展示了它自己的文化内涵。
疯狂地表白墙
最近,在人人上掀起了高校表白墙的热潮,一时间,各大高校表白墙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随后,便上演了大学生们集体宣泄情爱的一幕。或明或暗或秀恩爱,高校里的男男女女总算是找到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地方。而且这种直白而简单的表白方式总会有众多的围观者留下鼓励与安慰的留言。这对表白者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对旁观者来说,则成了他们无聊大学生生活的娱乐谈资。
兴起缘由
表白墙这个新鲜事物似乎火的一塌糊涂,犹如当初的“高富帅”、“白富美”、“屌丝”一样,瞬间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现在已经很难去查明那个高校是表白墙的创始人,但是凡事有因必有果,表白墙如此火爆定有其原因。
大学生这个圈子与其他圈子相比,具有更加宽松、包容、自主的环境,新鲜事物在这个圈子中的传播速度也必然加快,同时这种应用社交网络进行情感的宣泄比较契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再加上人人这种巨大的平台优势,想不火都难。
除此之外,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大大加速了高校表白墙的进一步火爆。此时的大学生都已经过了青春期,在法律上具备了成年人一切特征。长期孤身一人在外求学,与无尽孤独、空虚作伴,或者是在宿舍打游戏,又或者是沉浸于学霸的状态,藏匿于图书馆与尘世隔绝。显然,找一个谈得住的对象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由于上课形式的变化,不同专业男女比例的差异则进一步阻碍了男男女女相识的机会。
而近期社会上兴起集体怀念青春的大势,诸如《那些年》、《致青春》等电影的大规模推广和宣传,再加上高校投毒案等事件的发生,使得“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等调侃式的段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种种因素又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缺失,所以高校表白墙在这样的一个多种因素融合的情况下顺势而出。
是喜是忧
打开百度,输入“高校表白墙”便会出现大量的关于高校表白墙的内容。那么高校表白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喜是忧呢?
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高校表白墙变相承担了“红娘”的角色。在这一个爱要说出来的时代,这显然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同时借助这个平台,可以给那些平时难以启齿的同学一个机会,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内向的同学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正是高校表白墙的风靡,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可是,一个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高校表白墙上线不久,便不断有人质疑。首先是真实性问题,由于大部分都是匿名,难免会出现“黑”人的情况,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引起同学间的矛盾。其次便是隐私性问题,如此明目张胆的发表,会不会造成隐私的泄露,尤其是在特别注意保护隐私的今天。最后则是最重要的,这靠谱么?虽然大学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上墙的人也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并不多见,也就是说表白墙主要起说的作用,说出去以后就不管了。
同时着从侧面也反映一个问题,大学生对于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并不太好,经常会出现网上天南地北,网下找不着北。而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这一趋势必将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