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考研学生凌晨四点扎帐篷占座。
曲阜师范大学考研学子凌晨两点占座,挤破玻璃门。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学子直接采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板砖占座。
考研自修室一座难求,中国药科大学决定增加九个教室供学子考研自修。
……
以上,尽是最近以来关于大学生考研占座的新闻报道,从中我们可以不难看出,考研占座,已经成为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接下来,再看一组数据。
2007年考研人数约为128.0万,2008年考研人数约为120万,2009年考研人数约为124.6万,2010年考研人数约为140.5万人,2011年考研人数为151万人,2012年考研人数为165.6万人。不难发现,自从2010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已超过1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此番景象呢?
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市场上人才的供需两端就一直处于一个不对等的状态,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现实中提供的岗位过少,造成了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可以说供需矛盾是考研热的根本原因。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房价高企,工资速度追不上CPI增长的速度,为了谋得一份更好地职业,取得一份可观的薪水,高学历便成了实现这一情况的敲门砖。生活压力成了考研热的直接原因。再次,人们普遍希望获得一份高收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而可以提供这些岗位的以国企为代表的企业,普遍将入职门槛设为研究生,这也加剧了应届大学生们考研压力,入职门槛成为了考研热的一大社会原因。同时,在中国传统中,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拥有高学历在人们眼中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尊重,而且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如果进入仕途而且还是研究生学历,这对以后的发展更为有利,而这也成了考研热的一大历史原因。而且,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考试是占了绝大比重的,因此不少父母将子女的学历变成了相互炫耀的资本,这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考研的热度。不得不说的一点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和社会也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国家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势必也在提醒发展着人们,我国的大学生人数也在提高,中国人整体学历会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也在提升,这对于国家和社会也是极大地进步,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也满足了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可见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一大原因。不过,相对于以上的原因,有一点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从众心理,即你考我也考,要考一起考,考不上我也试试。根本不知道考研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有何作用,就盲目的加入了考研大军,白白浪费了自己青春和精力。从众也是其中的一点原因。
那么,对于考研占座,又该如何看待呢?
一般,有三种观点,分别为支持、反对、理性看待。
对于支持和反对观点不做过多论述,我认为对考研占座要理性看待。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求一份高学历以期未来可以得到一份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还是为了更好地深造,亦或是我就想考研,考不考上无所谓,甚至是借考研来躲避当今日益严峻的社会压力。其次,要明白自己究竟想在未来从事什么一份什么样的职业,这份职业跟考研有没有直接关系。最后,要明白收益跟付出是否成正比,也就是机会成本。顾名思义,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索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算这么一笔账,以学费每年8000元(最低,金融,计算机等甚至更高)计算和生活费每月1000元计算,读完研究生以最少为60000元算。在这三年中,假设你找到工作,且以起薪2500元(排除各种开支)计算,三年你会获得90000元薪酬,这还不算各种福利以及补贴和这三年来的增长的薪酬以及研究生没有的经验。两者相比,不读研究生要比研究生挣150000元以及三年的经验和可能的升职机会。而读研究生比不读研究生要少挣150000元和获得3年知识以及未来的潜力。就此而言,两者似乎难以比较,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如何选择只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最后,对于占座中层出不穷的占座奇招,我只能说,考研占座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全盘考虑,考生们要为自己前途考虑,学校也要为考生们的前途考虑,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合理分配空余教室资源,给予考生们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而广大考生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能占了座不去使用,浪费资源,也不能为了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更不能携带武器——板砖。因此,对于考研占座要拿一种理性的观点去看待,而不能有失偏颇的去看待。
那么社会上对于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又怎样呢?研究生是否还还是呢么吃香?
以山东省为例:2010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79.26%,其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62.01%,比总体就业率低了17.25个百分点,比本科生82.68%的就业率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远低于专科生的78.04%。就数据来看本科生的就业率要高于研究生,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导致这种学历与就业“倒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研究生都比本科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薪水、待遇有着更高的期望。其次,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已日趋理性,用人追求的是实用,而不是学历上的“高消费”。一家跨国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工作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有的还不如有经验的本科生。因此近几年招聘,该公司把很多职位的应聘学历要求降为本科。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前景堪忧。
最后,对于考研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说这折射出这社会的一种病态,体现出一种尖锐的矛盾。考研占座,一场无声的战役,硝烟在考生中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