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木风草海 >> 风与木 >> 正文

蝶变

2011-05-14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以前常听人说,大三是个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就像站在一个没有来路也无归途的十字路口,很多不知所措却又无可奈何的关键抉择,要从这一刻开始学会斩钉截铁的痛下苦心。

考研,工作,留学,毕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人能告知你前路的吉凶祸福。是非成败不问,唯有冷暖炎凉自知。打起精神,细心照管好自己分内的离合悲欢。

记忆中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说有一个非常具有游泳天赋的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成功游过了世界上许多条险象环生的浩瀚汪洋并且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世界纪录。可就在一次穿越大西洋面的挑战中,女孩却意外的铩羽而归。事后,令人许多人不解的并不是她为何没有战胜原本轻而易举的挫折,而是她为何在离彼岸仅仅咫尺之遥的时候,出人意料的选择放弃。因为等在岸边的家人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她那搏击沧海时的飒爽英姿了。当记者问女孩是否由于体力不支的缘故,女孩给出的答案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是体力不支的问题,只是由于雾气太大,大的让人丝毫看不到目标的远近有无。

女孩最后面无表情的说道:我已经在绝望孤独和无助中,游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茫茫汪洋,实在是无力哪怕再往前挪动一步。由此可见,一个清可窥底的终点,对人的功成名就,有着多么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

在这则故事的后面,同样讲了一则关于一个年逾古稀的马拉松冠军的故事。在一次马拉松比赛的结果揭晓以后,人们都不禁要问,那么多年富力强的职业运动员都没能挨到终点,为何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竟能获得冠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花甲老人的成功秘诀:国际马拉松的比赛路线是固定的。于是,我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以沿途中的风景为标志,把马拉松全程分成若干路段来跑。例如,当我跑过了一处古色古香的欧式教堂,我就会知道前方必有一棵浓荫匝地的参天古木在等待着我。这样的话,我就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究竟跑过了多少路程,以及距离终点究竟还有多远。

站在大三的这条千迂百回的临界线上,我并不确知自己是否洞若观火般的一眼望穿了终点。生活仿佛重又回到了昨日以前的高三,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孤身一人去上自习。初春的清晨,有着毫发毕现的古净高远,令我昏昏欲睡的意志倍觉温馨清凉。看着人山人海宵衣旰食的莘莘学子,我几近窒息。他们任劳任怨的隐忍面孔,总会让我想起家乡的朴实土地。父亲说,很多时候土地的收成都只能取决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然规律。虽然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说法不尽属实,可是若无辛勤耕种,定然颗粒无收却也是亘古如斯的不争事实。土地不会原谅我们任何一次的消极怠工,所有的恩恩怨怨都会在秋后一并了解。

“放弃的时候离成功最近”,在意志实在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时,我总是这样语重心长的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告诫着自己。即便是这样艰苦卓绝的反躬自省,我也始终无法找到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干净利落的说服自己。在寻找终点的过程中我忽而发现整段路途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我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古奥晦涩的话语究竟什么意思,我更加不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明大义。我只知道的是,我要绞尽脑汁挖苦心思想方设法的把这一本本层峦叠嶂的参考书籍,照本宣科的通篇背诵下来。有时候,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知道正在做的事情并无任何意义。

故人对我说: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写这话的人又说:要有最遥远的梦想与最朴素的生活,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于是,我便想起了许久以前看到的一段令人醍醐灌顶的话语。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水是自然界中最柔弱无力但又最无坚不摧的事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像水一样,懂得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就倏然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惊涛骇浪。泥沙却只知道沉淀,每过一处,就安逸的沉在河底,裹足不前。所以,世人只会赞叹波涛的汹涌澎湃,而无人问津泥沙的自生自灭。甘于遵循命定轨迹的乏力生命,有时候就是这样的触目惊心。

蝴蝶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凄美的。从它决定破茧成蝶的那一刻起,就要肩负着美丽与死亡的二律背反,翩翩起舞。可谁又能说,一现的昙花,不是花中的最美?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证明。

“小草也有自己的幸福,但当人们无意中踩到它的时候,人们不会对其说抱歉。因为它太过渺小,渺小的人们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大树一样活着,生可以给人一片绿荫,就是死了也是栋梁之才。”这是新东方教育企业创始人俞敏洪在《赢在中国》上所作的一分钟演讲。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始听时的那份沸腾热血我也是这样砥砺自省的反复地对自己讲:不要总抱怨山高水长,且问一问你自己,这些明明暗暗的来路去途,你究竟用心的走过没有。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在万籁俱寂的午夜十二点钟,我小心翼翼的合上《圣经》,并把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用力的写在了心底。

(责任编辑:瞿佳珺)

上一条:生命转向

下一条:长风无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