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課題為漢簡帛文學文獻箋注,主要涉及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居延新簡、銀雀山漢簡、定州漢簡、馬王堆漢墓簡帛、大通上孫家寨漢簡、張家山漢簡、西漢懸泉帛書、紀莊漢簡、東牌樓漢簡、北大漢簡中的出土文学文献。
箋注由【題解】【釋文】【箋注】三部分構成,【題解】部分主要解釋該竹簡或帛書的主要內容,釋文部分呈现简之原貌。
體例標準如下:
1.釋文採用寬式隸定,不能隸定者則直接用原簡圖形植入。
2.每篇先列出竹簡釋文,在釋文中以①②③(上標)等形式,標示出需注釋的詞句。
3.對學者們有爭議的疑難字,依各學者文章發表之先後次序,羅列各家說法,再加按語【今按】提出本文所作之結論。注釋引用各批出土文獻,對其原始整理者直接稱“整理者”,後續整理者統一按整理者人名(須加注年代),如:【李學勤1990】。
4.各家說法通常不在頁下注明出處,以參考文獻的方式在文末體現,排列順序按著者姓名音序排序。
5.注釋中引用其他學者的表述,凡有明顯筆誤或者核對未精者,徑行改過,不一一指摘。
6.本專題採用符號大體依照簡帛文獻標注習慣。通假字、異體字隨文注明,加以()號;隸定有疑問的字,用(?)表示;訛字,用〈〉號標示;根據殘畫或文義可以補足的字,括注[ ](用細去粗,即改為宋體)號;殘泐或無法辨認的字,用☐號標示;殘泐字數不明或簡牘殘斷文意不足,用〼表示。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箋注
【題解】
本篇原無篇題,首段以仁、智、義、禮、聖為“德之行五”。《荀子·非十二子》曾以“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等語批評“案往舊造說”的“五行”,並謂此說乃“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孟子·盡心下》有一段文字以仁、義、禮智、聖人並提,應即《荀子》所非之“五行”,且與本篇所論相合,原整理者據此擬加“五行”作為本篇篇題。
【釋文】
不仁,思不能清。不智,思不能長。不仁不智,未見君子,憂心不能【9/178】惙惙,既見君子,心不能悅。①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10/179】則悅”②不仁,思不能清。不聖,思不能輕。不仁不聖,未見君子,憂心不能【11/180】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③
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則【14/183】聖。④
鳲鳩在桑,其子七氏。淑人君子,其儀一氏。⑤能爲一,然後能爲君子,君子慎其獨也。燕燕【15/184】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詩》曰:“不強【36/205】不救,不剛不柔。”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56/225】涕如雨。聖始天,智始人。聖爲崇,智爲廣。【75/244】
《詩》云:“不勮不
,【132/301】不剛不柔。”⑥ 求之弗得,寤寐思服。【174/340】
【箋注】
①未見君子,憂心不能惙惙,既見君子,心不能悅。
【今按】王力《詩經韻讀》:“未見君子(與“止”協),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之部),我心則悅(月部)。”
②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悅”
【整理者】《毛詩·召南·草蟲》作: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悅。郭簡本作:“亦既見
(止),亦既訽(覯)
(止),我心則【兌(悅)】”(簡10-11),少引“未見君子”二句,且無“《詩》曰”二字。
③既見君子,心不能降。
【整理者】降,《說文》:“降,下也。”《小雅·出車》“我心則降”;《大雅·旱麗》“福祿攸降”;《商頌·玄鳥》“降而生商”;《長髮》“湯降不遲”。王力《詩經韻讀》:“未見君子(與“止”協),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之部),我心則降。(侵部)”
④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則聖。
【整理者】“王言”是“玉音”之誤寫,下文二一九行作玉音不誤。《尙書大傳》:有“玉音金聲玉色。”郭簡本簡15正作“玉音”。
【龐樸2000】玉音,“音”爲“振”,讀爲“玉振”。
【今按】改“音”爲“振”,“振”與下文“形”“聖”相押,耕文合韻,可備一說。
⑤鳲鳩在桑,其子七氏。淑人君子,其儀一氏。
【整理者】《毛詩·曹風·鳲鳩》作:“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從語音上看,“氏”讀爲語氣詞“只”較好。
【今按】郭簡本所引《詩》少前兩句(簡16)。原釋文據《毛詩》爲“氏”括注“兮”。
⑥《詩》云:“不勮不
,不剛不柔。”
【整理者】“強”與“勮”,“急”與“絿”音亦相近,似兼有聲訓的用意。
【池田知久1993】《詩·周頌·長發》毛傳:“絿,急也。”與解說部分“絿,急也”一致。
【魏啟鵬2005】舉《左傳·昭公二十年》亦引此詩“不競不絿,不剛不柔”。
编辑:赵露晴 初审:刘雯 复审:俞林波 终审: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