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简帛文学文献综合研究”(丛书编)(中)

2025年03月15日 18:37  点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词汇研究


一、選題的背景、意義

(一)研究背景

詞彙研究是觀測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語言加速發展,該時期詞彙的研究在漢語史上頗為重要,歷來倍受學者關注。以往研究大多以某本或是多本傳世先秦古籍作為研究對象,由於其成書年代和文本流傳存在跨時問題,所呈現出的語言文字風貌與先秦時代的語言使用情況可能存在脫節。另外,不少傳世文獻在整理、傳抄過程中,很有可能產生訛、脫、奪、衍等現象,這就造成僅僅通過對傳世文獻研究,來了解先秦的語言面貌會產生偏差,甚至對語言現象年代判斷形成誤判。比較而言,出土文獻爲同時文獻,時代明確,語言存古性強,能夠較好地呈現出當時當地的語言面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是2008年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自香港購回並捐贈給清華大學的一批竹簡,簡稱“清華簡”。同年10月,由多位國內外高校、博物館的專家學者經研究鑒定,認為此批竹簡的成書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後又利用“碳14”斷代技術,結果表明此批竹簡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350±30年,與專家鑒定的結果相符。

“清華簡”共有2388枚(含整簡和殘簡),竹簡簡文記載了60餘篇的文獻,有多篇文獻是沒有傳世的佚篇。“清華簡”對於考古學、歷史學、語言文字、文學研究都將產生巨大影響。這批竹簡自2010年以來分輯出版,目前,清華簡已出版七輯。《清華簡》每輯出版,都會引起學界轟動,本文選題時,《清華簡》(陸)於2016年4月由中西書局出版,所收録的五種六篇皆為沒有傳世文獻的佚文,是研究先秦語言面貌不可多得的語料。本文即以《清華簡》(陸)詞彙爲研究對象,以期對這批材料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研讀,在《清華簡》前五輯已有較豐富語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補充清華簡語言研究內容。

《清華簡》(陸)公佈簡123枚,字3625個,後馬楠在整理餘簡時,發現有一簡為《太伯》(乙)第二支簡殘簡的上半部分,共12字;因此《清華簡》(陸)共有字3637個(含重文),《清華簡》(陸)缺字情況較少,簡文相對比較完整,共有《鄭武夫人規孺子》《管仲》《鄭文公問太伯》(甲、乙)《子儀》《子產》五種六篇。《孺子》文本形成於春秋早期,此簡為戰國時抄本。此篇和傳世文獻《左傳·僖公元年》記載的關於國君的繼承問題有出入,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語言研究價值;《管仲》篇與傳世文獻《管子》的許多篇章體例相似,思想一致,而內容不同,疑為《管子》之佚篇;《太伯》(甲、乙),兩篇內容基本相同,應當是同一個書手根據不同來源的文本抄寫的,其記載的內容可以和《左傳》《國語》相互印證;《子儀》主要記錄了秦晉崤之戰後,秦國為與楚國修好,主動送還楚子儀的事情;《子產》篇簡文的用字有典型的三晉系寫法,篇文的作者或抄寫者可能與鄭國有一定的關系。

《清華簡》(陸)所載的佚篇,在語言文字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對此五種六篇簡文首先進行學習、通讀,結合有關的先秦詞彙的研究理論,對簡文中出現的詞彙進行窮盡、系統統計,在此基礎上分角度進行研究:從詞彙的音節劃分角度,研究單音詞和複音詞的數量和分佈情況;從詞義系統角度,研究單義詞與多義詞,同義詞和反義詞的數量與構成;從詞彙應用角度,討論《清華簡》(陸)詞彙對辭書的修補作用。

(二)研究意義

詞彙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的變化,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思想都會有所體現,清華簡是當前文史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產生了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其詞彙研究尚有欠缺,對其詞彙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助於全面深入了解上古漢語的面貌。當前對於漢語詞彙的研究以傳世文獻的專書為主,但有很多的先秦典籍並沒有流傳下來,即使流傳下來的古籍,經過後人的傳抄,也會出現訛誤的現象,甚至存在一些偽書。作為沒有被後世改動過的出土文獻,更能真實地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因此,對《清華簡》(陸)的詞彙研究可以為先秦漢語語言面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幫助。

2.為辭書的編纂提供寶貴的書證、書例、釋義等。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已經收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詞彙作為書證,另外也包含了上至甲骨、金文,下至戰國文字等古文字字形,還有大量的碑文。最近幾十年,發現了大量的簡牘帛書:清華簡、上博簡、北大簡等等,這些出土文獻對於漢語的研究都是巨大的財富。《清華簡》(陸)所載是未見於後世的佚本,可以排除後人對其語言文字進行妄改的情況,記錄了戰國中後期甚至更早的漢語語言面貌,研究《清華簡》(陸)的詞彙,能為辭書的編纂提供重要的書證例證等。

3.有利於全面深入研究清華簡。《清華簡》的研究是循序漸進的,也是全面發展的,對其詞彙的研究能夠為其他研究提供幫助,例如歷史考據文學研究等,都需要在對簡文所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

二、《清華簡》(陸)研究概況

(一)出土文獻詞彙研究分析

近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增多,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入,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其語言詞彙的研究也呈增長趨勢。本文通過CNKI搜集,出土文獻詞彙研究的論文有495篇,其中碩士論文161篇,博士論文108篇,期刊雜志201篇,會議論文16篇,報紙全文9篇。對出土文獻詞彙研究最早的是朱德熙先生的《( )屈( )解》(1979),作者對信陽長臺關出土的十三件編鐘上的金文“(鬲屈(亦示)”進行了考釋,是把傳統語言學和出土文字的結合。廖名春先生的《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詞管窺》(1990),對《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詞彙進行了研究,對於加深中古漢語尤其是方言詞彙的認識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張顯成先生的《簡帛文獻對辭書編纂的價值》(1998),指出現在的辭書編纂局限於傳世文獻,忽略了出土文獻的價值,出土文獻具有極強的語言真實性,能更加准確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這篇文章肯定了出土文獻在語言學上的價值,不僅為出土文獻帶來了新生,也為語言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李建平先生的《從先秦簡牘看〈漢語大詞典〉量詞釋義的闕失》(2005),從具體詞類角度,指出《漢語大詞典》中的量詞的不足,從細節上顯示出出土文獻豐富的價值。

新世紀以來,出土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也成爲碩博論文的重要選題內容。趙立偉先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俗字研究》(2002),文章對睡虎地秦簡文字和後世對比,對其中的通假字、異體字等文字現象進行了分析,比較全面,是較早的以出土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張正霞的《〈五十二病方〉構詞法研究》(2003)主要是對《五十二病方》中的複音詞的形成進行了解釋,是純粹的簡帛材料詞彙音節構成研究。王穎的《〈包山楚簡〉詞彙研究》(2004),比較全面、系統的分析了《包山楚簡》所出現的詞彙,從詞類角度進行了全面討論,對相關楚簡、戰國簡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余穎的《楚簡文獻複音詞研究》(2006)一文從構詞法上闡明了複音詞的構成。郝慧芳的《張家山漢簡詞語通釋》(2008)系統的對張家山漢簡詞語進行了詳釋

(二)《清華簡》研究分析

2011年開始,《清華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出現了一批學位論文:嚴明先生的《“清華簡”〈保訓〉研究》(2011),率先以新材料《清華簡》為研究對象,有李洪霞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詞類研究》(2012),對《清華簡(壹)》中的詞類進行了細致的分類,逐一分析,是第一篇以“清華簡”為語料研究詞彙的論文,但涉及對複音詞的分析有限。劉碩敏的《清華簡副詞研究》(2013)也是以清華簡中的詞語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但主要是在通過對《清華簡(壹)》中所載內容與傳世《尚書》對比,研究其語言現象。張晶穎《〈清華簡〉新見文字現象整理與研究》(2015)是對清華簡中出現的一些文字現象和後世的一些文字進行對比,探究文字的發展演變歷程。劉茂偉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通假字整理》(2016)對第三、四輯中的通假字進行了整理,對語言詞彙的研究也有幫助作用。另外還有許多對清華簡或者是其他出土文獻的文字集釋、通釋,對文本的文學色彩進行了研究。音韻研究有蔣建坤《清華簡(壹~伍)上古音聲母材料的整理與初步研究》(2016)對清華簡第一至第五輯的聲母狀況進行了系統梳理,肯定了清華簡對上古聲母研究的價值,豐富了對清華簡的研究成果。從現有的論文來看,當前對於出土文獻詞彙研究還十分有限,出土文獻的價值正在慢慢的被人們認識到。

清華簡陸續發佈,學界在對出土文獻價值充分認知的背景下,加之清華簡的獨特內容,甫一出土即受到了熱烈關注。這些研究有整體篇章構成的介紹,如李學勤先生的《清華簡九篇綜述》(2012),對《清華簡(壹)》中的九篇文獻進行了介紹。《清華簡》文字考釋的成果尤多,如張卉的《清華簡〈保訓〉“中”字淺析》(2010),對《保訓》一文中出現的四個“中”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例如,舜之“中”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德行修養;也有與傳世文獻對讀的成果,如廖名春先生的《清華簡與〈尚書〉研究》(2010);歷史考據的研究也有,如陳穎飛的《清華簡〈程寤〉〈保訓〉文王紀年探研》(2012)。相比而言,《清華簡》語言詞彙研究的成果較少,還有待進一步推進。王貴元先生的《從出土文獻看漢語詞彙研究的問題與前景》(2016)再一次肯定了出土文獻對漢語詞彙研究的價值,同時也指出應注意材料的真實、辨偽的問題。

(三)《清華簡》(陸)研究分析

2016年3月,《清華簡》(陸)公佈,學界持續高度關注,目前《清華簡》(陸)的多個角度分析研究正在進行中。因材料新近發佈,公開正式發佈的成果尚不多見,主要見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收有關於《清華簡》(陸)的研究論文共有25篇;先秦史論壇收相關研究3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5篇。可見對於《清華簡》(陸)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詞彙的研究更是如此。對詞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篇中有爭議的地方,有曹方向先生的《清華六“饋而不二”試解》(2016),作者認爲《太伯》(甲)一文中的“譬如饋而不”與上博簡《容成氏》“食不重味”和《曹沫之陳》“食不二羹”句式相似,清華簡“”當釋為“二”。利用相關出土文獻對讀,是“二重法”的變通,研究方法科學,結論可靠。張伯元先生的《清華簡(陸)〈子產〉篇“法律”一詞考》(2016),作者對簡中出現的“法律”一詞進行了解釋,指出“法律”一詞曾在睡虎地秦簡《語書》中出現:“法律未足,民多巧詐”,而清華簡中的“法律”並非本文所說的“法律”一詞之義,而是隸定者在隸定時根據字形所擬,在此應當為“良好的舉薦”之義。證據詳實,為本文研究詞彙會發生的問題敲響了警鐘,即不應局限於字形,應當從詞義出發,研究結論才更爲可信。黔之菜(蔡偉)先生的《釋清華簡(陸)〈管仲〉篇之“堅致”》(2016),作者認為《管仲》篇中的“堅不枉,執即繩”中的“”當釋為“致”,“堅致”為同義複詞。在字形上兩者似乎有些差異,但在意義解釋上很有說服力。範雲飛先生的《清華六·子產“尊令裕義”解》(2016),考據上古時期的典章制度和禮樂之禮,作者認為《子產》篇的“刑”的意義在於“尊令裕義”,“令”是禮樂教化,“刑”是禁苛止暴。“令”“刑”之間的關系,大概就類似於常說的“禮”“法”之間的關系。子產鑄刑書,並不僅僅是刑罰,其實還有“令”的教化的一面。該文結合了歷史考據等學科,研究視角更爲豐富。

除了詞彙研究,有關《清華簡》(陸)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文字釋疑考據,如王永昌先生的《清華簡研究二題》(2016),作者對《鄭武夫人規孺子》“汝慎重君葬而久之於上三月”中的“重”,從音韻和字形角度分析,認為當讀為“董”,訓為“監督”之義。徐在國先生的《談清華六〈子產〉中的三個字》(2016),作者對整理者將《子產》一文中的”隸定為“”,提出了不同意見,對比《郭店簡〈語叢二〉》中的“豚”寫作“,此字應訓作“循”。如此訓讀,字形相關,詞義順暢。其次是竹簡的編連綴合,如子居先生的《清華簡〈子儀〉解析》(2016),作者對《子儀》篇的簡序提出質疑,因文意不順,認為《子儀》篇的編聯順序當為:簡一、簡十五、簡二至簡十一、簡十七至簡十九、簡十六、簡十二至簡十四、簡二十。此篇簡序問題最大,內容也只是在大致上相貫,應有缺簡,當從。尉侯凱先生的《清華簡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編連獻疑》(2016)作者認為此篇中的第九支簡不應在此位置,第八簡後當接續十簡,但把簡九抽出後,並沒有合適的位置,因此懷疑此篇當還有缺簡。簡文九支簡和第十支簡首字都是“臣”,作者所說有一定的可能。還有在歷史考據方面,王寧先生的《清華簡六〈鄭文公問太伯〉之“太伯”爲“泄伯”說》(2016),作者通過字形考釋,歷史考證,認為該篇中整理者未指明“伯父”,當即鄭國的“洩伯”。另外,在文學研究方面,季旭昇先生的《清華六·子儀“鳥飛之歌”試解》(2016),作者認為“遠人可(兮)麗(徙)宿,君又(有)(覃)言,餘隼(誰)思(使)於告之?”符合楚辭的句式。可能是楚辭發展的一個雛形,為文學的研究打開道路。

綜上所述,學界已有非常豐富的出土文獻研究成果,《清華簡》(陸)的研究也持續進行中,但《清華簡》(陸)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文字的考釋,歷史考據以及簡序綴連等方面,而對其詞彙的研究尚且有限,同時從《清華簡》(壹)到《清華簡》(陸),進行過系統的詞彙研究的寥寥無幾,李洪霞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詞類研究(2012)、蔣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名詞研究》(2014)和喬壯壯《〈清華簡(壹)〉動詞配價及其句式研究》(2014),是從語法角度對《清華簡(壹)》中的詞進行研究的成果。張岱松《〈清華簡〉(壹—伍)詞彙研究》(2017)是最新的有關於《清華簡》的詞彙研究《清華簡》(陸)是比較新的出土材料,目前還未見相關的系統研究成果;《清華簡》(陸)所載的內容沒有傳世文獻可資對讀,保留了戰國時期的語言面貌,是非常寶貴的研究語料,具有重要的語言研究價值。另外,對《清華簡》(陸)詞彙進行研究也對文學、考古等學科起到輔助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創新

(一)研究方法

本篇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定量與定性分析法。首先對《清華簡》(陸)中詞彙進行計量統計,從微觀描寫入手,既關注詞的詞彙意義,又兼顧詞的語法功能,兩方面相結合,全面系統解讀《清華簡》(陸)詞彙的概貌。在此基礎上選取典型詞進行重點分析。

2.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本文從《清華簡》(陸)入手,既分析某一詞在此種文獻中的作用,也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同時期的出土資料相比較,對比不同文獻中詞彙使用的差異和共同點。同時盡量將《清華簡》(陸)的詞彙納入漢語詞彙史研究,分析詞在不同時期使用的變化,以期能更深入地考察詞或詞義出現的時代,甚至它的歷史演變過程。

3.與其他學科研究相結合。古漢語詞彙研究要基於不同時代、不同材質所記載的書面文獻。古文字研究是出土先秦文獻詞彙研究的必要前提,因此《清華簡》(陸)詞彙研究要結合文字學的知識。另外,對《清華簡》(陸)詞彙的研究可以發現當代詞典或字典的不足,因此,要與詞典學的研究相結合。

(二)論文創新

1.《清華簡》(陸)面世時間不久,對其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文字釋疑、考據方面,對其詞彙研究較少,且沒有綜合、全面對整輯進行研究的,本文從詞彙角度入手,豐富對清華簡的研究,也有利於對相關後續研究的推進。

2.當前對於出土文獻的研究,主要是對某一批簡的靜態研究,對先秦詞彙的研究也主要是對一些專書的研究,或者是對有傳世本的進行對讀,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詞彙演變過程,使詞典詞彙的編纂更加科學。

3.本文不僅研究了《清華簡》(陸)中的詞彙,還與同時期的出土文獻,例如《清華簡》(壹—伍)做了詞彙上的比較,與包山楚簡在用字、文字書寫上進行比對,更能體現出《清華簡》(陸)的與出土簡帛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特點。



编辑:赵露晴 初审:刘雯 复审:俞林波 终审:张兵

上一条:四、“简帛文学文献综合研究”(丛书编)(下) 下一条:四、“简帛文学文献综合研究”《丛书编》(上)

关闭

 
Copyright © 2014-2015 济南大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济南大学西校区第三教学楼 邮编: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