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无用栏目 > 文院风采 > 教师风采 > 正文

守护文学本色,重返心灵对话——访文学院优秀教师路冬梅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25 】

艾略特曾说:“我们将不停止探索,而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将是抵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地方。”她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维的点燃者;不是标准的制定者,而是个性的守护者。在课堂上,她践行着文学教育的本质,唤醒每个生命独特的表达。

路也,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兼及创意写作、中西诗歌比较等方向的研究。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文学评论集等近四十部。获过《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奖、丁玲文学奖,2022年凭诗集《天空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尊重差异:珍视创作中的“不一样”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路冬梅最珍视的不是文章的完美无瑕或字斟句酌的精准无误,而是学生身上那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是藏在文字里、抑制不住的个性化表达。她坦言,错别字可以修正,结构能够打磨,但写作者那份独特的感知力,才是最值得守护的创作底色。创作的价值不在于迎合“平均主义”或追求“最大公约数”的平庸,而在于表现个人温度的“有趣”与“鲜活”,这是文学最本真的生命力,也是她在教学中始终追寻的创作初心。

而在教学实践中,“讲真话”是她绝不妥协的原则,“反模板”则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她自身“拒绝规训”的态度在教学中的投射。她坚持拒绝用固化的写作模板规训学生,始终向学生坦诚:文学创作永远没有模板。它不是一条按图索骥的坦途,而是充满暧昧、混沌与不确定性的探索之旅。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文学最迷人的魅力——写作者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在文字中不断试错、发现,最终碰撞出独属于自己的表达。她以李白、杜甫为例,指出这些经典作家精神“虽死犹生”,而教学的意义,正是要引导学生拒绝成为“虽生犹死”的模仿者。她的课堂,始终在与“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全力守护创作的自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声音。

自我要求:拒绝表演,唯求激情共鸣

在路老师眼里,教学的激情和真实比完美的表演更重要。课堂上,她采用即兴演讲的方式,拒绝照本宣科地念PPT——“我很难预备一个稿子每学期按模板去讲,那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这种方式虽然消耗大量精气神,却是她保持教学真诚性的选择。她特别看重讲课时的状态,缺乏激情的教学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如果我讲课缺乏激情,我事后自己会很失落。别人的看法也重要,但首先是我要对自己满意。”她引用里尔克的诗句:“毫无胜利可言,挺住便意味着一切。”于她而言,教学的成就感从不是外在的赞誉或量化的成果,而是每学期都能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带着饱满的激情把课讲完、讲好,在“挺住”的过程里,完成对教学的真诚交付。

方法革新:以“离线写作”捍卫创作本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写作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路老师认识到,传统的考评方式在AI时代已经难以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她主动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幅增加课堂表现和离线状态下考试的比重,相应减少课后作业的分量,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在即时、自主的表达中,而不是借助外部工具完成。

在这一思路下,她尤其重视课堂中的随机讨论与即兴解读——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记忆进入文本,而不是急于搜寻网络上的“标准答案”。在她看来,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本身就强调个体经验的表达,只有将自我真诚地投入对诗歌、文学的理解中,才能真正触及写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样的调整,不仅是应对技术冲击的策略转变,更是一场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守护每一个人独特的表达特质,让创作回归本心、让评价回归公平。

对抗标准:用文学教育唤醒独特自我

这一系列教学调整的背后,蕴含着路老师对文学教育当代价值的深刻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是心脏的跳动,是脉搏,是情感,是不可替代的个人经验。文学教育应该比过去更体现出它的价值。”在这个技术日益主导的时代,文学教育成为了摆脱“平均主义”、抵抗同质化的重要力量。

她引用布罗斯基的观点指出:诗歌能够使人的个体性越来越强,而群体性在减弱。文学创作对个体性的凸显,延伸到教育层面,便构成了文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帮助年轻人从“最大公约数和平均主义”中把自己区别出来,发现自己作为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机器零件生产出来都一模一样,这不是创造。把我们从流水线上区别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个体性,而文学教育能够凸显这一点。”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应该面向所有人,因为它关系着每个人的自我觉醒:帮助我们锤炼表达、唤醒认知,让我们用语言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经验,在平凡的日子里打捞诗意,在集体的喧嚣中辨认自己的声音。

正如路老师所说:“所有历史上的作家,作为生命个体已经死去了,但作为精神存在依然鲜活。”路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和实践,守护着那些只有“人”才能表达出的温度与心跳,这便是对这个标准化时代最有力的回应。


撰稿人:韩钰 编辑:张育宁 校审:张莉 复审:高芳荟 终审: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