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29:诚意章解(九)(2013.11.19)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讲座,再增加了“孔子学院群”、“蓝雪会客室群“、中华易经学院国学群”三个群,这样,我们的直播就19个群了。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上一次,我们学习的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是“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但我们只学习第一句。

【30】为人子,止于孝。

首先,我们要明白,如果“孝”学习儒学经典,却不讲“孝道”,那很令人怀疑所讲的究竟是不是儒学经典。

但是,“孝”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说“孝”的道理和注意事项。要明白“孝道”的全部,请看《孝经》和《论语》中相关的阐述。

【甲】生而为人先是子,子女长大做父母。身为人子尽己责,人人无法择父母。

上次我们所学的是为君为臣之道,《大学》中的顺序是,君在前臣在后,毕竟从国家来讲,君主是否有仁心,是否遵循道义,这是最关键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为子为父之道,《大学《中的顺序却是子在前,而父在后,为什么呢?经典的文字顺序,都不是随便安排的。我们就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每个人都是首先做子女,只有长大成婚,生了下一代,才能成为父母。因此,现在的父母,是以往的子女;现在的子女,是将来的父母。

既然是每个人都是先做子女,那么,对子女的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论是只有一个孩子,还是有多少个孩子。

因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孩子的一生。从仁心来说,不希望任何一个人变得邪恶。

从身为子女的人来说,既然父母已经把你我生而为人,那么,你我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住善心诚意,是否能够担当起并担当好自己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所生,又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便是人类的父母。我们是否能遵循天道,完成好天地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人像动物一样衣食无忧地活着,却不知到良心良知,则只能称为“庶民”;能知到国家的存在和国民的责任义务,维护本国的利益,则可以称为“国家的公民”;

人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住良心和良知,人能遵循天道,做好人的事,可以称之为“天民”、“天之肖(孝)子”;能与天道贯通、合一,然后可以称之为“天人”。

人能知到孝顺父母,然后可以说是“孝子”。我们现在常常说“感恩父母”,意味着因为父母对子女有恩情,所以才应该孝顺父母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当子女因为父母对子女有恩情,然后能孝顺父母的时候,当然也不错。可是,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好,就像舜的父母一心要杀掉舜那样,那么,还是否要孝顺?是否要报仇呢?

须知,父母与子女是天然的关系,是任何人无法选择的,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即使是通过法律手段脱离了父子关系,可是,那种天然的父子关系也无法改变。

谁能把自己退回去,让父母当初不生下自己?即使父母不好,甚至非常邪恶了,也改变不了父子关系。

【乙】为人而能孝父母,然后可以配做人。子女孝顺其父母,然后推己以及人。

在禽兽之中,虽然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不过,对于禽兽来说,那还不能叫做“孝”,而只是出于本能的反应。

生而为人,却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也就意味着不配做人,说得严重一点,那可谓“禽兽不如”。对此,恐怕没有人会反对吧?

子女孝顺父母,那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需要任何前提,也没有任何条件条件可讲。说明白一点,那就是子女孝顺父母,绝对不是跟父母像做买卖那样讨价还价。

古语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很受今人反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也就是说,好像父母没有不对的时候。

其实,此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看看《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就可以明白其本来是什么意思。那么,此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身为子女,不忍心把错误推给父母。事先尽可能地使父母不犯错误,一旦父母犯错误了,或者父母没有接受子女的一件而犯错误了,子女要主动替父母承担起错误。

历史上有缇萦救父的实事,有木兰从军的传说,有窦娥为婆婆认罪的戏剧。女子尚且能够替父母受罪,男子更不应该不勉力而为。

如果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却对别人的父母非常“孝顺”,那么,这个人必然不是能靠得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人这么做,那就表示这个人或者从个人好恶待人,或者为个人私利做事,或者是因为有求于人而讨好谄媚。

这样的人,一旦有不符合他的好恶情感,一旦损害到他的个人利益,他不仅会翻脸不认人,甚至会恩将仇报、落井下石。

能孝顺自己的父母,从而推己及人,然后才是真“孝”。须知,不愿意自己的父母不顺心、受伤害,别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不顺心、受伤害。

这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禽兽虽然能本能地保护有血缘关系或者自己所喜欢的对象,却不会推及其同类,更不会推及到其他禽兽。

【丙】孝心本来人自有,应当到老而不变。可叹私情与私意,令人孝心多削减。

在我们很小、离不开父母,或者刚刚会说话、走路的时候,有哪一位不“孝顺”父母?不过,我们好像无法说那是“孝顺”,好像说“依赖”更合适一些。

即使是长大以后,我们谁也不愿意让别人说我们不孝顺父母,即使是土匪、坏蛋、汉奸、杀人犯,也不愿意被人说自己不孝顺父母。

可是,我们为什么长大了之后,却往往变得不大孝顺了,甚至做出不孝之事呢?这样的“长大”,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

我们小的时候,自己知到离不开父母,所以,我们对父母不敢不好。但是,“不敢”不是出于“孝心”,只是“不敢”而已。

如果只是出于“不敢”,那么,等我们长大了,不再依赖父母了,就什么都“敢”了,还谈什么“孝顺父母”?

我们也许因为自己感觉到所学习的知识超越了父母,就在心里看不起父母;或许因为自己感觉到代表了时代最新潮流,就认为父母落后、过时;

或许我们因为自己地位超过了父母,或者赚钱比父母多,就在父母面前而傲慢;或许我们看到父母所作所为不符合自己的好恶、观点,就把自己的好恶、观点强加于父母;

或许因为自己结婚成家了,只顾疼爱妻子或丈夫,就把父母放在第二位了;或许因为自己有了子女,只顾疼爱子女,就把父母放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了;

或许因为我们要“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发展自我的事业”,就以此为借口,找一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去工作,而只把父母留在家中;

或许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或许因为发现自己的父母对长辈不孝顺,就因此而不孝顺父母、

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在长大之后,出于私情、私意,而不把父母放在心上,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了。这都算不得是“孝子”。

“孝子”不会因为自己年长了就把父母放在心上、眼里,而是自己终生都使父母顺心如意,唯恐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导致父母不顺心如意。

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大舜到了五十岁,即使是父母曾经多次杀他未遂,可是,大舜的孝心始终没有减少过一星半点。

【丁】子女孝心最关键,能孝然后可为仁。只顾知识与技能,不孝何以能成人?

有个印度寓言说,有四位母亲在井台上打水,甲夸儿子唱歌好,乙夸儿子力气大,丙夸儿子学习成绩好,丁微笑着说儿子没有突出优点。

四位母亲打好了水,头顶水罐回家。甲之子唱着歌走过,乙之子在路边练武功,丙之子路边背诵诗文,都只是跟母亲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丁之子看到母亲,急忙跑上来,接过母亲头顶的水罐,顶到了自己头上,跟大家打了个招呼,陪着母亲回家了。

这个寓言中所说的四个儿子,究竟哪一个是孝顺孩子,恐怕大家都很容易得出结论。可是,我们自己平时却往往忽略这个问题。

我们注重自己的知识技能学习,却忽略学习做人之道,而认为做人之道不用学,或者认为学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没用。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学习做人之道,缺乏修养,那么,遇到比较小的诱惑或威胁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不至于胡作非为。

但是,一旦遇到诱惑后威胁加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难免胡作非为。子女平时无事,父母尚且会牵挂子女;

到了管束不住自己而胡作非为的时候,轻则使父母担忧,重则使父母伤心甚至受害,这岂是孝子的所作所为?

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孝悌是一个人修养仁德的根本所在。连孝心都没有,那就永远不可能修养仁德。

就像一棵树一样,一旦没有根本,或者根本无法成活,或者成活了也长久不了,或许经不起风吹雨打。

【戊】孝行如果源于心,无须多言自能行。孝有大孝与达孝,尽心而后方能成。

所谓“止于孝”,就在于从小到大,自始至终,永远都不背离“孝道”。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尽孝”呢?

也许我们不认为自己“不孝”,似乎又好吃好穿的能想着父母,能给父母钱财,就觉得自己不是“不孝”。

但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没有恭敬之意,也就谈不到“孝”,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

“敬”体现于何处?体现于内心永远有“孝心”,也就是永远不想让父母不顺心,永远不想让父母受到任何伤害,进而让父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而顺心如意。

如何尽孝心,我们永远说不完,永远说不全。惟有有孝心,然后,不需要一条一条的学习,不需要一条一条的教。

没有孝心,即使教得再多,模仿得再像,也终究不是“尽孝”。比如说,跟父母一起走路的时候,走得慢一点,走在父母后面,这是谁都能做到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呢?那是因为没有孝心,也就是没有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即使我们这个说了,大家听到以后,照样模仿者做了,可是,遇到其他情况就又不知到怎么做才算孝顺了。

在《中庸》之中,有“大孝”和“达孝”两种说法。惟有先有孝心,然后,才有可能达成“大孝”和“达孝”。

孔子说:“帝舜大概要算是大孝的人了吧!他德行高尚使人推崇为圣人,到人们的尊奉而成为天子,完全拥有了天下的一切,他的灵位被安置在宗庙内享受祭祀,他的子孙后代拥戴安守他的道德。”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大概可以说是被天下人普遍认为‘达孝’之人了吧!”那么,怎么成为“达孝”之人呢?

所谓“达孝”之人,是善于继承前人之志向,善于承续前人事业的人。这个问题很重要。如今,鼓励年轻人自己独立创业,而不顾父母志向,很不好。

“大孝”比“达孝”更完美。一旦到了“大孝”的地步,那么,仁义礼智信也就都在其中了。所以,《孝经》开头说,“孝”是“至德要道”。

要把“孝”讲全,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以上所讲的部分,只能是一小部分,明白了这些,如果能再读一读《弟子规》、《孝经》,照着去学习,我们会把“孝”做得更好。

怕只怕我们空谈“孝”,而不反思自己,那么,即使我们把“孝”讲的头头是道,讲得连篇累牍,那也毫无用处。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30:诚意章解(十)(2013.11.26)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28:诚意章解(八)(2013.11.12)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