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书院风采 >> 正文

【夏秀专栏】爱在山河书海间——读梁衡《爱国四章》

2015-10-14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没见过梁衡先生,却也并不陌生。读书时候从语文课本上读过他的《晋祠》等,对其干净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那句“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成为此后多年写作模仿的“经典例句”。后来了解了作者的身份为新闻人,豁然开朗:怪不得有如此洗练的文字,原是新闻体的影响。后来阴差阳错给学生讲了一年新闻学,与新闻沾了点边,就更为关注新闻人的文字,给学生讲新闻人的素养时就用了梁先生的文字做案例,证明一个好的新闻人需要是一个好的写手,要能耍十八般武艺一样写各类文章。

这次拿到手的《爱国四章》,出版于今年5月。书的名字很是板正,乍一听还以为是宏大主题或实效性比较突出的一类文章,翻开却发现并非如此。本书是作者多年的随笔散文集,按照收录文章的内容和体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美丽中国”、“文化中国”、“不忘前贤”、“还忧国事”,包括了作者多年的所游、所观、所思、所感,整体内容在规整中透着活泼。面对这本书,不同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部分开始阅读。受《冬季到云南去看海》这个颇富诱惑力的题目的影响,笔者首先阅读的是“美丽中国”部分。这一部分是作者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心灵感受。说是散文又带有游记的味道,说是游记又不限于游览记录。在笔者看来,作者的很多散文都属于大散文或者说文化散文之列。作者的“游”或者“记游”不限于所游之地的自然风光,而意在挖掘其文化内涵,让纯然客观的自然物象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比如在《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中,作者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奇丽,还记述了经石峪、“卧龙槐”等泰山景观的历史渊源及负载其上的文化意蕴。本书中所写的多处地方笔者也游览过,因此在阅读时便刻意去对照体验,发现作者对于所游之地的文化思考是笔者所不曾有过,或者即便有也未曾深思过的。于是暗自思忖:或许此等感喟非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之人不能有吧。

读《爱国四章》,以不同身份去阅读能得到更多不同体验。如果说可以用行者的身份阅读“美丽中国”的话,那么不妨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去阅读后三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来是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文化中国”、“不忘前贤”、“还忧国事”恰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完整写照。所谓“文化中国”,是作者解读如《岳阳楼记》等经典名篇以及纪念季羡林、梁思成等大家的作品,另外还有关于教材的作用、语言文字在民族文化中的意义等内容的文章。整体看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传承的思考。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大话题,古往今来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谈过并且一直在谈论着。在作者这里,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被寄寓于经典文章的解读和对文化大家的追思中,题小内涵大,别有意趣。

本书另外两部分 “不忘前贤”和“还忧国事”分别收录了作者记述几代共和国总理等政治人物和议论时政的文章,都各有精彩。在前一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这个题目,一下子让笔者想起了与康德有关的那条著名的“哲学家小路”,想着作者一定也要写一条与某位先贤密切有关的小路。读来果然如此,不过大不同的是,这条小路不是如康德自由散步思索哲学命题的小路,而是一个政治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下放农村劳动时,连接住处与工厂之间的一条普通乡间小路。那里原本没有路,只是由于这位政治家改革者在这里住,才走出了这条小路,这位政治家和改革者就是邓小平。后一部分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当属《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了。作者从杂志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某岛国关于“房高不要超过树高”的规定,谈到生态问题,进而延伸到中国“大跃进”时期违背生态、违背自然规律的思想,延伸到当下城市建设忽视生态文明的盲目。读来不仅诧异:国外一个颇有趣味性的规定,竟与中国当下的国家建设有如此大的关联。

从内容上看,《爱国四章》的四个部分,不单单是梁衡先生多年所思所想的成果,实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和人格结构的完整呈现。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文集,常常为其内容之丰富而感佩。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是不乏闲趣但又不甘拘泥于日常琐事、家长里短的,完善自我人格,尔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共同的人生设计或人生轨迹。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本书中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最后不得不说,作者是个文字高手。首先是作者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语言,干净、自然、利落,短句为主,颇有中国古典文字的味道。“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冬日香山》)劈头一句,直入正题,在读者还未回过神的时候,作者已经出了底牌,那感觉就像面对一个貌不惊人的客人,你还没想好如何招待,他已经干脆利落地落座并坦诚地亮明来意了,没有寒暄虚套,平实坦诚到让人惊喜。真正好的语言就该如此的平常但又如此霸气。作者的高明处还在选题上,很多题目精彩到禁不住要拍手称绝。谁能像到,一篇意在探讨领导人与群众关系的文章,会用《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这样具象化又极具有吸引力的题目呢?而这本书中,类似题目比比皆是。无论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的干脆还是《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的鲜明,都干净利落到斩钉截铁的地步。尤其是《草原八月末》之类题目,鲜明具体中透出诱惑。当我翻看着目录不由自由地念出“草原八月末”这几个字时,十二岁的儿子一愣,接着说:“草原八月末?嗯,应该很美,得去看看。”

(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4日)

上一条:【张兵专栏】光阴的故事——写给春天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诗经·邶风·北门》(二)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