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书院风采 >> 正文

【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十七)

2011-11-20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原文:

是故君子有大道(1),必忠信以得之(2),骄泰以失之(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4);为之者疾(5),用之者舒(6),则财恒足矣(7)。仁者以财发身(8),不仁者以身发财(9)。未有上好仁(10),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11),非其财者也。

注释:

(1)是故:因此。大道:最高的道义、原则。(2)忠信:发自内心而且符合分寸,言行一致而且讲究信用。以得之:用来得到财富。(3)骄泰:骄纵安逸。(4)食(shi2):消费。寡:少。(5)为(wei2):生产、制作。疾:快速。(6)舒:舒缓。(7)恒:永远。(8)以财发身:凭借财物而使自身道德修养更完善。(9)以身发财:凭借着自身资源来增加财富。(10)上好(hao4)仁:在上位的人喜欢仁德。(11)府库财:国家官府和仓库中有财富。

译文:

因此,君子要坚持的最高道义和原则,一定要发自内心而且符合分寸,一定要言行如一而且讲究信用,然后得到财富,一旦骄纵而又贪图安逸,就会失去财富。要想使财富增加,也有最高原则,那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速度快,消费财富的速度慢,这样就能使财富永远充足。仁德的人凭借财物而使自身道德修养更完善,不仁德的人凭借着自身资源来增加财富。没有在上位的人能够喜欢仁德,在下位的人却不喜欢仁义的;没有喜欢仁义,他所做的事情没有结果的;没有国家官府和仓库中有财富,不算是他的财富的。

说解:

修身是成为君子的必要途径,成为君子却不是排斥富贵。从政是君子尽自己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方式,君子尽了责任和义务之后不是不顾得失。其中必须坚持的就是“大道”。空泛地说“大道”,不容易落实,但是,可以从坚持“忠信”、不骄横安逸出发去落实。自己与人交往的时候,没有真诚之心便是自欺,不守信用便是欺人。自欺欺人,还能谈什么道义呢?骄纵恣肆便会夜郎自大,贪图安逸便会奢侈懈怠。夜郎自大、贪图安逸,一般人终将失去既得利益,执政者将会失去民心。总之,自欺欺人、夜郎自大、贪图安逸,便违背了君子之道。

家庭没有财物,便会受饥挨饿;国家没有财物,无法国泰民安。因此,财物当然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财物的问题呢?有两项原则,一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二是生产财富的速度快,消费财富的速度慢,这样就能使财富永远充足。要符合第一项原则,需要节制官吏的数量,勉励勤劳的生产者而减少懒惰懈怠者,保障民众的养生丧死和生命延续顺利进行,施行仁政以使已在本地的民众安居乐业,修养道德礼乐以使外地的人们自愿前来。这是开源的方法。要符合第二项原则,需要尽力节约开支、反对奢侈浪费,这是节流的方法。

要做到开源节流并不容易,却很容易偏离甚至背离,所以执政者对此不能掉以轻心。最好的办法是把仁义放在第一位,让财物为人所用,而不是让人成为生产财物的工具;人们常常犯的错误是,为了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仁义——不重用贤能之人,却任用善于谋财之人;轻视生产者,使人们把追求做官作为求利的捷径;轻视本地的民众,却用重金大利去引诱外地人前来;用减少人口的方式提高生产财富的速度;用提倡奢侈享乐的方式为生产注射强心针;把仁义简单地理解为施舍小恩小惠;把民众引导到“嫌贫爱富”、“笑贫不笑娼”、“为求财富不择手段”的邪路上去。

道与德、仁与义、义与利,三者之间是有层次的。有道有德,是成圣成贤的修养;有仁有义,是成为君子的修养;先义后利,是人人应该知道的修养。大道没有止境、没有穷尽,所以,虽然人人可以得道,而得道之人却永远是极为罕见的;品德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个人修养而不断提高的,是培养贤德君子的关键所在。道与德,好比甘霖普降,不有意排斥任何人;每人的修养却要看他是否知道吸收而得到滋润,道德修养的程度也因此而有所不同。行仁尚义,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核心、途径,其最高境界与大道盛德并无二致,也就是说,以“仁者爱人”为途径,达到“人者人也”的境界,便是道的境界;以“义者宜也”为途径,达到“利者,义之和也”的境界,便是德的境界。不明仁义,道德便成空谈;有仁有义,执政者倡导仁义,而使民众得道应得的利益和快乐,也就是义和利的原则。执政者存仁心、行仁政,是执政者的大义,同时利也就已在其中;百姓不违背本性本心而知道取舍,是百姓的大义,同时利也在其中。所以,仁义可以上达于道德,下兼有义利。

在上位的执政者存仁心、行仁政,是“上行”,在下位的百姓不背离本性而且知道取舍,是“下效”。因此,执政者无仁心、仁政,却寄希望于百姓喜欢道义,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是“其身不正”而必然“虽令不从”。人们常说“道德仁义不是万能的”,这是对道德仁义的误解所致。执政者有仁心、仁政,所减少的必然是私心私利;执政者没有私心私利,难道不正是“无为无不为”的大道吗?难道不正是顺应天地万物百姓的本性吗?明心见性的人,理应从政,以便担当起经邦济世的责任、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不能明心见性的百姓,不是圣贤君子鄙视的群体,却是圣贤君子的仁心仁政的受益者,这就好比甘霖普降不是为了淹没草木,也不是为了得到草木的感激。

知道什么叫做“义”,也就知道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就知道了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也就知道了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应该尽什么责任和义务、拥有什么权力和利益。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人们都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难道还会不成功吗?即使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人们还会怨天尤人、分崩离析吗?所以,有仁义之后,利已经在其中了。这样的利是谁的利?是最高执政者(君)的利,是一般执政者(臣)的利,是普通百姓(民)的利;再扩大一点来说,这样的利,不仅是利人的,而且是利物的,因此,是和服天道、地道、人道的。有仁义之后,国库中的财富,便是既属于君臣,又属于民众的;虽然是取自天地万物,却又绝不损害天地万物的。

(责任编辑:孙亚慧)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十六)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中西文化析论之五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