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栏目
学生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专栏 >> 正文

【郭国酬专栏】绝壁间的花朵

2012-11-01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2012年9月18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专题文章《告别教育》。内容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重大挫折,提出告别教育。对于中国教育,先生表达了无限的无奈与无力。尽管先生之前坚持向中学生讲授鲁迅,他总是说,鲁迅最可贵的一点是在绝望中还有反抗。

是啊,在绝望中还有反抗。中国素质教育咆哮了十多年,教育领域每年都不断有新的热点议题出现。可是中国的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依旧存在着积重难返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葆有在绝望中反抗的精神,早到自己一亩三分地中养活老婆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了。

可是先生说“告别教育”。这无疑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难道先生已经不再坚持始终坚持的“在绝望中反抗”?或是说,这是以退为进,围魏救赵的策略?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我没有资格评判什么,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祷:先生没有放弃,教育还有希望。

在当代学术界,同为北大双星之一的温儒敏教授应该也有类似的想法吧。只是先生从北大退休后着力点不在中学,而依旧在大学。我想这并不是说温儒敏先生不如钱理群先生,而是各自有自己的侧重点,甚至是教育学术观点。

2011年9月,温老正式加入山东大学文学院。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却不是个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是温老从北大走出来。北大是庞然大物,即使是只跳蚤,即使不跳得比别的跳蚤高,也比同类们们要油光粉面些。从北大走出,意味着放弃北大这样的后盾,直接用个人魅力进行教学。不是新的开始,因为温老早已经是学术界泰斗,教育界耆宿。进入非北大级别学校,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继续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选择山大?山东是中国考生极多的几个省份之一,大学本科从来都是教育的重镇。选择山大,不代表只在山大教学;在山大教学,不只是对研究生级别学生上课。温儒敏教授在山大直接面向本科生授课,在山东巡回演讲于各个大学。

为什么选择大学本科生?确如钱理群先生所遇到的困境所说:中国的中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中学生毕竟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纵然有心听您讲非高考内容,又能听多少?纵然有人愿意听,又有多少人?纵然听了,又有多少时间领会?仓促下的学习又能领会多少?高考不变,中学难改。这是铁律。大学本科生则不然,从中学逃出来或者飞出来后,他们一下子被赋予了大量的自主时间和精力,可是却依旧是件半新不旧的衣服,而且这件衣服,只要你足够有力,可以任你揉捏捶打。如温教授所说,大学的思想教育只是变成政治教育,少了世界观人生观的启发辅导。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都是精英,可是为什么毕业后很多人成为彻底的渣滓?中小学教育被称为基础教育,很重要,不可否认;可是大学本科教育就因为大家多是成年人就可以被忽视?他们也是从“残破”的中学来的吧?

温水煮青蛙理论是这么说的:将青蛙置于温水锅中,缓慢、持续加热,青蛙因为感受不到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不会跳出去。当温度达到其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它已无力跳出。面对教育改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样一个涉及千家万户和盘根错节利益网络的怪兽,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只会造就今日商鞅。商鞅变法,的确让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一方面自己最后的下场是车裂而死,另一方面因为机械地强硬地变动,人民不理解,法律变成了一坨死尸。也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相比之下,若是用相对温和的,持续渐进的方式,则更能把那只青蛙煮熟。因为当形势逐渐往那边发展时,形成一股趋势,纵有心“复辟”,也无法逆潮流而动了。

从大学本科入手,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现实意义性。但这依旧需要大师来亲力亲为,用他们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化力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温教授选择了山东,选择了本科,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教育模式和进行了一种教育实验。本科教育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本科生的人文回归,同时会形成一种回归力,渗透进中小学。本科生,尤其是二本及以上的本科生。其不说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骄傲,至少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说上话的人。当其回归人文,拥有了足够的学养,完全可以影响他们之下的弟弟妹妹们。由此,将不再是一个温儒敏或是钱理群,而是无数个有同样信念的文化传播者。试想,革命的种子岂只有毛主席一个人在播撒?

2012年10月25日,温儒敏教授来到济南大学做了“读书明理,写作练脑”专题讲座。先生儒雅的谈吐、朴实的风貌和清新的神韵,令我校学生领受大师的智慧洗礼。

这不会是济南大学最后一次迎接大师,大师也不会只去济南大学这一所非211大学。路,还很长。不仅仅是对温儒敏先生这样的大家而言,同样针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们。如果在绝望中犹能反抗,在希望中,我们将可以飞翔。

(责任编辑:李倩)

上一条:【陶迁专栏】桃花源【一】

下一条:【陶迁专栏】桃花源【二】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