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这是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辞。
五月的济大,生机勃勃;五月的礼堂,庄严肃穆。今天,济南大学教师和学生党员一起在济南大学礼堂里观看了一部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电影《第一书记》。心灵又一次被深深触动。
一、忠孝悲恸谢恩情,生命永驻于民心
《第一书记》是党委书记沈浩同志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任职期间的真实写照,兢兢业业六载春秋,平平凡凡几度年华。影片中,我看到的这位书记不再是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形象,而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凡琐事,没有高高在上的党支书,只有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赢得小岗村村民爱戴与拥护的人,同心协力为了乡村的明天挥洒血泪与汗水的人。
片头的音乐响起时,凤阳县古城墙在写意镜头中出现,我的心便开始随着沈浩的喜怒哀乐一同起伏。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而是通过沈浩故居、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一个个意象以及修路、建房、迁坟等一件件平凡到极致,却又意义深刻的事情记录着一个书记最真实的人生。
这一刻,沈浩不是一个艺术形象,他是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普通干部,他用自己的无悔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村干部的庄严承诺,在阴霾昏暗的天空,在小岗厚实的土地上,盛开顽强炽热的花束,冲破阴霾,绽放太阳般的温暖,普照在大地上。
二、红手印阐释真情信念,系民心尽显浩然正气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于2004年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的“第一书记”,到了小岗村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体村民一起修路,沈浩一心一意为了村民的利益,踏实肯干、,熟悉了解小岗村的环境;深入了解村民生活,与老百姓心贴心;敢闯敢拼,不畏艰难险阻,带领广大村民走上致富路。正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也赢得了对他工作的肯定。
三年任职期满,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三十多年前的一幕又发生了,广大村民集体按红手印,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想要留住他,让他继续带领着小岗村的村民致富,这代表了群众怎样的依靠与信赖。三年的时光转瞬又逝,2009年,他的三年任期又到了,广大村民又一次留住了他,而沈浩也不顾家中老母妻儿,再一次选择了留下来。在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小岗村考察的时候对沈浩说过“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而次年11月5日,沈浩永远的离开了他的家人,离开了他热爱的村民,离开了人世。再一次,小岗村的村民又一次自发的按红手印,将他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永远葬在了小岗村。
电影中三个红手印的细节安排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新华社给他的评论是:“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沈浩同志虽然离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却用远的留存了下来。
三、理想信念铭刻心间,鞠躬尽瘁报效祖国
电影结束,整个礼堂里回荡着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证明,证明这位党支部书记辛勤付出几余载春秋获得的光荣业绩;这掌声是祭奠,祭奠这位在岗位上将点滴平凡变为最大价值的工作者的艰难血泪;这掌声是深思,是一位党员用自己的一生来为我们诠释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的深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想我应该把沈浩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准确地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职位有大小,责任无轻重,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谋利,才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行动出发点与归宿。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深刻感受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的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干部应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着眼于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着眼于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眼于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让自己不断进步,让人生得到升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出礼堂,《做人》的旋律还在我脑海中回荡,“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深层的洗礼,我们正值青春,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责任编辑:杨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