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面对这么平实的一个名字,只能是很偶然地看了它。
其实片子是久负盛名的,只单单是曾经有人试图模仿主人公而差点刺杀里根总统得手这一点,就足够把它炒起来。
马丁·斯科塞斯是本片的导演,被称为电影界的社会学家。无怪乎片子要硬生生地掰开社会遮羞的双手,把恶臭和阴暗血淋淋地呈现给你。拉维斯极富煽动性地表演让人不禁也被带动入他偏执的个人正义中。
对历史知之不深,所以只就一个点来看这部片子。拉维斯是个孤独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他对城市中脏恶的现状嗤之以鼻。他本人应该说是一个趣味不高的人,在和贝丝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他被贝丝义无反顾地踹了,也正因为如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对个人正义的终极的追逐。他厌恶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希望城市得到彻底的“清洗”,最后他竟然置性命于不顾去挑战皮条客和黑社会,其执着的精神着实让人敬佩的紧。
但是这种执着多少带有偏执色彩。
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资格去对别人做道德审判?我们常说,谁也无法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但是也许有人会说,基本的道德底线应该坚守吧?那么对于那些道德沦丧的人,为什么不能对他们进行审判?对此我声明一下,我只就个人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谈一下。其实个人没有,公众也没有。一个人很难正视另外一个人,多少都是带有偏见的眼光,对喜欢的人爱屋及乌,对不喜欢的人就否定一切。拿片子里面的例子,拉维斯本身并不关注政治,甚至不知道贝丝拥护的总统候选人是什么纲领,但是只因为贝丝,他就全盘接受了他,并在出租车乘客中为他大作广告。真是要多盲目有多盲目。公众其实也是一样的,由于公众中个体的匿名性,公众其实是最盲目的,基本上为媒体或自媒体所控向。仔细想想,多少历史罪案是公众亲手制造的?只不过过后大家从狂热中醒过味儿来,再去就事论事地谴责一下罢了,当时我是主谋,我是从犯,可是谁记得呢?此刻我不是正坐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价着过去的我吗?
最后的结尾,拉维斯成了英雄,而且他自己也甘为英雄。他的终极正义被自己实现了,但是却被社会出卖了。他的忠诚只来自于对个人正义的追逐,而且这种忠诚最后的爆发力相当惊人。社会以承认他的正确来收买他,但是实际上这种最后的荣耀都要被亵渎,平民英雄的头衔将个人正义与社会公义同化了,个人的道德审判得到了社会的哄扬,他作为一名共犯得到群体的包容,但是这个群体何尝不是他想改变的初衷。就像农民起义军打倒小地主取得了初步胜利,大地主们对他说,你做的对,是英勇的战士、英雄,我会诏告天下让你们衣锦还乡。现在回去种地,让我继续压榨你吧。
(责任编辑: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