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提笔,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是什么时候喜欢三毛的,只是一看她的文章,便立刻被吸引住了。她的文字,她的精神,她的心灵,让我彻悟,让我心痛……
高高的个子,披着长发,携着书和笔漫游世界,这是我对她的印象的第一感觉。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她,靠惊人的艺术,唯美的文字征服了我。我喜欢她那爽朗的性格,好似温柔,其实坚强。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能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她生命里还有比忧愁伤感更强的东西。
三毛的人生是悲凉的。但她是真正生活过的人,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让忍受半点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从学生时代开始,三毛就不是一个传统的“好学生”,数学成绩常亮红灯,经常逃课,她做了一个好学生不该做的事。到初二那年休学,但却给她提供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自己喜欢的世界。她把自己锁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之后靠关系做了一个大学的旁听生,没有毕业就出国留学了。就像作品集上那段漂亮的文字毫无差厘的概括:“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因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万水千山的豪情,写出了无数传奇的故事。”
因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一举成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没有什么独特的风格,但一字一句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爱。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在最后却选择了自杀。也许承受了太多孤独,太多寂寞,太多对世界的热情,而世界回报给她的却不是她想要的······也许在她看来,死是一种解脱,一种出家,活的太累,不如结束。
虽然三毛的人生以悲剧结束,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她真实的活过,这就够了”。也许她生命的最后终结被许多的因素所左右,但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所以还是真心感谢她带给我们一个属于她自己的,那么干净,那么美好的内心世界。
提起三毛的爱情,也许令许多人都痛心。她和荷西的爱情令人羡慕,令人向往。在荒凉的大漠里,她与荷西相濡以沫,恩爱和谐,令人企羡。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她写的生活仿佛让人置身其中,使我们深深感受和体会他们的生活。也许自己的阅历不深,但也再想象不出还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六年来,竟日日如婚,分离半晌就相似难耐。不是花前月下,缠绵细语,不是海誓山盟,矢志不渝,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工作,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入一体,永不分离。这样深刻的情感,却以荷西的离开而告终。也许是连上天也嫉妒他们吧,把他们活活的分开了·········可是,他们的感情让人铭记,让人羡慕。正因为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痛,使三毛更能体会生活中的痛苦,孤单,寂寞······
谈到三毛的心灵,我只能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人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他的作品一文不值。一个作家能写出细致入微的感受,一定有一个美好,干净,细腻的内心世界。我喜欢三毛对悲苦小人物的那种感同身受的入微观察,更欣赏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时对人性恶的一面的鞭挞。如果一个作家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就写不出让人感动的作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热爱,就更不配让人去铭记。在《哭泣的骆驼》一文中,她写到自己用自己特别珍爱的车子去载一个陌生的人,虽然有危险,但她说服不了自己的良心。她写到“在文明社会里,因为太复杂了,我不会觉得其他人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草一木,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她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怎么可能在这样寂寞的天空下见到蹒跚独行的老人而熟视无睹呢!”这就是一个人的美好心灵真正体现。
正如司马中原评价的:“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漂流,都是很自然的,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秃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领命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责任编辑:林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