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2013-10-04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劳斯托夫、伐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部书里都应有尽有。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在各个国家,军人都是崇高和伟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军人也是人,也有阴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队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在这一点上,托尔斯泰也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另外,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热情、善良的图辛队长,正直、敢爱敢恨的捷尼索夫等等,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反面也不禁深思:和平的重要性。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的温馨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应该从现在开始把握!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才成就了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作家,成就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孟子曾经说过:“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书中有很多句子和段落非常有意义,它们能给人以启迪,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也值得我们深思。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著作”。

这是一部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永恒的作品,二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重新品读《战争与和平》,感受托尔斯泰,感受那份永恒。

 

附录

《战争与和平》读书摘抄及赏析

所有客人中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个老姑母,没有一个要认识她,也没有一个关心她,但是每一个都来问候一通;安娜·巴甫罗夫娜怀着悲哀而严肃的兴趣和默默的赞许监视着那仪式。那个老姑母对他们每一个人说同样的话,谈他们的健康,以及皇太后的健康。“感谢上帝,他老人家今天好一点了。”出于礼貌,每一个客人都不便表示不耐烦,但是当尽了一种讨厌的任务后,总怀着一种轻松之感离开那个老太婆,整晚上不再回她那里去。

(列夫·托尔斯泰著,《战争与和平》,董秋斯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卷 第11-12页)

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使我感受到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一种虚伪、做作的社交手段,明明没有人认识,也没有人关心这个老人,但是出于一种社交礼仪,也出于对安娜的阿谀奉承,都极不耐烦但又表现出极其关心地去问候这个老人。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作了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既然已经摆脱了这个不懂事的青年人,她恢复了做主人的职务,继续一面听,一面看,准备在谈话可能消沉下来的地方加以援助。正如纺纱厂里的工头,分派工人们上工以后,要去各处察看,这里一个纺锤停止了动作,那里一个咯吱咯吱地响,或发出不应有的喧声,于是赶忙去检查那台机器,或加以调整。安娜·巴甫洛夫娜照这样在她的客厅里各处走动,时而走向不出声的一群,时而走向吵得太过的一群,用一句话或轻微的调动,是那台谈话的机器保持平稳的、适当的、正常的活动。

(第一卷 第14页)

托尔斯泰的描述太形象了,这些人成了说话的机器,可想而知,这些人谈话的内容是多么的无聊、多么的形式化,为谈话而谈话,可怜、可悲的“贵族”啊!

彼尔已经决心无条件地服从他的女监护人,于是走向她只给他的沙发。安娜·米哈伊洛夫那刚一走开,他就看见房里所有的眼睛都含着一种超过好奇和同情的意味转向他来。他看见他们彼此低声说话,怀着一种敬畏的甚至卑下的神情向他投过意味深长的眼光。他受到先前从来不曾受过的尊敬。一个陌生的太太,先前和教士们谈话的那一个,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他;一个副官把彼尔遗落的一只手套拾起来,奉还给他;医生们在他走过时恭敬地默不作声,并且让路给他。一开始彼尔愿意坐另一个座位,免得劳烦那位太太,愿意自己去拾手套,也愿意绕过并不碍他路的医生们;但是他一下子觉出这是不可以的,这一夜他是一个必须执行人人期望他执行的一种可怕仪式的人,因此,他不得不受他们所有人的服侍。他不出一声的从那个副官手里接过手套,坐在那位太太的椅子上,依照埃及雕像的呆板样子,把他的一双大手匀称地放在两个膝盖上,内心里断定,一切都是应有的样子,为了避免张皇失措,做傻事,他今夜不应当依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只应当完全服从指导他的那些人的意思。(第一卷第128-129页)

这段细腻的对彼尔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对前文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反常事件(包括被劳斯托夫家邀请参加晚宴、跟随安娜·米哈伊洛夫那去看望他垂危的父亲等)的一个总结,可怜的彼尔,是这些人中唯一一个没被污染的,内心纯洁的青年,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安排他,也猜不到他们在想些什么,他肯定想象不到他周围的所谓的好朋友和亲戚都两眼放光的盯着他父亲的巨额遗产。他从一个不被人尊重的“私生子”一跃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即将拥有巨额遗产的伯爵,这一切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以他的单纯、善良,他并不希望参与到这场纷争中,但他又是极其可怜、被动的,他无法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只能任别人摆布,听从别人的指挥。

没有人关心彼尔的痛苦,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些财产、利益…

尼古拉·劳斯托夫转过身子去,仿佛找什么东西一般,看远处,看多瑙河的水,看天空,看太阳。天空的样子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多么平静,也多么深!下沉的太阳是多么光辉,多么灿烂!远处的多瑙河的水闪出多么柔和的光彩。在河、修道院、神秘的峡谷、连顶笼罩在雾中的松林…此外,在遥远的蓝色的大山更加美观了。那里有平安和幸福…“只要我在那里,我就什么也不希望了。什么也不希望了。”劳斯托夫想道,“在我独自一个人的内心里,在那阳光里边,有那么多的幸福;但是这里…呻吟、痛苦、恐怖,以及这种不安和匆忙…在那里——他们又叫喊了,又都向什么地方跑了,在这里,在我上方和周围是死亡…再过一刹那,我就要永远不再见太阳、这片水、那道峡谷了!…”(第二卷第238-239页)

读完劳斯托夫的这段心理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夺去生命的战场上,生命才显示出它的珍贵。眼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留恋的,那一刻,才感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美好。战争是可恨的,蓄谋战争的人更加可恨!战争葬送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啊!

我们真的很幸运,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好好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

图辛未说那里没有掩护部队,虽然那是千真万确的。他怕牵累别的军官,于是他,像一个答错问题的小学生看老师的样子,默默地看巴格拉齐昂。…“大人!”安德烈王爵用他那率直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承您派我去图辛队长的炮队。我去了那里,发现三分之二的人马被打得失去了战斗力,两尊炮被打毁了,完全没有援军。”…“假如大人允许我发表我的意见,”他继续说道,“我们今天的成功主要靠了那个炮队的行动和图辛队长及其中队的英勇的毅力。”不等待回答,安德烈王爵站起来,离开了桌子。(第二卷第315页)

我已经读完了书的前两卷,到目前为止,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除了彼尔以外,就是图辛和安德烈。首先是图辛,从他坚守阵地、勇猛的攻击敌人到救助战友的种种行为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他为了不连累别的军官,独自一人承担本不属于他的过失。这是多么高尚、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另外,对于安德烈王爵,一开始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太好,因为他为了自己的事业不管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把他留在了乡下。可是后来,经过他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比如他放弃一时苟安来拯救大部队,帮助图辛的部队转移大炮、为图辛辩护…从这些行为中,我感到他是一个正直、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他和图辛一样,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托尔斯泰向我们展示的是19世纪初的事情,这些人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但是他们的宝贵品质穿越时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深深打动着我们。

她(玛丽王爵小姐)已经打定主意不告诉她(小王爵夫人),也劝她父亲把那可怕的消息隐藏起来,等到她生产以后再告诉她,预料她几天以内就要生产了,玛丽王爵小姐和老王爵各照自己的方式忍受和掩藏他们的悲哀。老王爵不肯抱任何希望:他断定安德烈王爵已经阵亡了,虽然他派了一个文官去奥国寻找他儿子的踪迹,他却从莫斯科定制了一块石碑,打算立在他自己的花园里来纪念他,他也对每一个人说,他儿子已经阵亡了。他竭力不改变他先前的生活方式,但是他的力量衰退了。他走的比较少,吃的比较少,睡的比较少,也一天比一天软弱了。玛丽王爵小姐不放弃希望。她当她哥哥还活着一般为他祷告,也总在等他回来的消息。(第四卷第499页)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写作,而在于用最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最感人、最生动的内容,从而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颤动。

这是一段很朴素的描写,但是我相信读者都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安德烈阵亡的消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可怕的、残酷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老王爵虽然无法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现实,但是他又要极力忍受着他的悲伤,表面上,他断定儿子已经阵亡,但在他的内心里,是多么希望儿子还活着呀,所以他派人去打听儿子的下落。在前文里,我们知道老王爵是一个循规蹈矩、不通人情、对待子女严厉、令人讨厌的老头,但是在儿子阵亡后,他的一系列状态表明他明显的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对一个老人是很残忍的。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抓住了人的一般本性:父爱。

善良的玛丽王爵小姐失去了疼爱她的哥哥,但是她并不放弃,等待她哥哥回来的消息。为了不让即将分娩的丽莎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父女两人都在掩藏着他们的悲哀。

我常常思考:一个死去的战士对他的家庭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无论这个家庭是贫穷还是富有,都会笼罩在悲哀之中。在战乱的年代,有多少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死在战场上,这其中会牵连到无数的家庭,使他们遭受沉重的打击,从此生活在失去亲人的阴影之下。因此,人们祈求和平、祈求光明的到来。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

由于安娜·米哈伊罗夫娜的努力,也由于他自己的趣味和他那生来审慎的特性,包力斯在服役期间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的副官,负着很重要的使命去过奥国,以专差的身份刚从那里回来。他已经精通他在奥里密兹十分喜欢的不成文法,依照那不成文法,一个旗手可以高过一个将军,依照那条不成文法,服役上的成功所需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工作,不是勇敢,不是恒心,只是怎样同那些能给奖赏的人相处的知识,他自己时常惊奇他成功的迅速,也惊奇那些不懂这些事的别人。由于这发现的结果,他整个的生活态度,他所有跟老朋友们的关系,他所有对将来的计划,完全改变了。他并没有钱,但是宁肯把最后一角钱用在穿着上,不用在别的上,宁肯夺去自己许多享受,不乘寒酸的车马见人,不穿一套旧制服上彼得堡的街市。他专门结交那些地位比他高因而能对他有用的人。他喜欢彼得堡,看不起莫斯科。…他把进入安娜·巴甫洛夫娜的客厅看作向上爬的一个重要步骤,于是他立刻懂得他所扮演的角色,由着他的女主人运用他能够贡献的任何趣味。(第五卷第571-572页)

包力斯遗传了他母亲的“优良基因”,非常精通各种社交手段,这与彼尔的正直、不同流合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包力斯的这种做法,在现实社会中是很常见的,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爱慕权贵、爱慕虚荣的人,他们精通这些社交手段,在社交圈里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去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会的只是阿谀奉承,讨上司欢心,其丑态令人作呕!如果社会被这些人主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彼尔不知道,人们献给他面包和盐并且愿意建造供奉彼得和保罗的祈福堂的地方,乃是圣彼得日举行赛会的集市,那些最有钱的农民(就是做代表的那一些)好久以前已经开始建祈福堂,那个村子里十分之九的农民穷得不得了。他不知道,自从奶孩子的母亲不再被派去他的田里做工,她们依旧要在她们田里做更苦的工。他不知道,那个拿着十字架迎接他的教士,用他的勒索压迫农民,那些学生的父母因为他弄去他们的孩子而哭泣,要用很多钱把他们赎回来。他不知道,那些照图样来建造的砖房子要由农奴来建造,因此他们的土地劳动虽然在纸面上减少了,实际上却增加了。他不知道,庄头从账簿上指给他看,农奴的缴纳减轻了三分之一,实际上他们的义务庄园劳动已经增加了一半。因此彼尔对他的田庄视察觉得很愉快,他离开彼得堡时怀抱的慈善心情也完全恢复了,于是写给他唤作会首的“道长”很热烈的信。

“做这么多好事,是多么容易,多么不用费力,”彼尔想道,“多么不用费神!”

总庄头是一个很愚蠢但是很狡猾的人,他把那个天真的聪明的伯爵完全看透了,像玩弄一个玩具一般玩弄他,一看出这些预先安排的接待在彼尔身上发生的影响,他就更加努力对他证明解放农奴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照当时的样子已经十分快活了。(第五卷 第592-593页)

彼尔是多么单纯和天真啊!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管理这么大一份家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而且他身边又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大家看重的只是他的财富。最典型的就是总庄头,这是一个多么丑陋的形象,他一方面在主人面前装的很顺从、很善良;而另一方面却在背地里欺压农奴,获取暴利。有这类人当道,彼尔的解放农奴的愿望注定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作者还刻意将总庄头的愚蠢和彼尔的聪明作了对比,彼尔虽然天真,但在道德方面却是“聪明”的,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总庄头虽然很狡猾,但在道德方面却是“愚蠢”的,是不道德的。

“春天,爱情,幸福!”这棵橡树似乎说道:“你们不厌倦那种愚蠢的、无谓的、经常翻来覆去的欺骗吗?永远是一个样子,永远是一种欺骗!没有春天,没有太阳,没有幸福!看那些受了压迫的死枞树,从来不变,也看看我,把我那些折断的脱皮的手指头顺着生出的地方(不论是从我背上,还是从我两侧)伸出去:正如它们长了出来,我站在这里,我不相信你们的希望和你们的谎话。”

穿过树林的时候,安德烈王爵几次转过身子看那棵橡树,好像从它身上期望一点什么。在这棵橡树下面,也有花有草,但是它站在它们中间,依旧板着脸,僵硬,丑陋,冷酷。

“是的,橡树是不错的,一千倍不错的。”安德烈王爵想道,“让别个——年轻的人们——再来上当吧,但是我们认识人生,我们的生命已经完了!”

一整串绝望而又愉快得可悲的新思想,随着那棵树在他的灵魂中腾起。在这趟旅行中间,他好像把他的生活重新考虑过,得到他的旧结论,安于他的绝望:他没有资格再来开创任何什么——不过他应当度完他的生命,以不做有害的事为满足,不惊扰他自己,也不希求任何什么。(第六卷 第659页)

这是安德烈在经历了丧偶、战争、伤病等挫折之后,被一棵老橡树触动了心灵,有感而发。他看不到春天、爱情、幸福,他感到前途是渺茫的、没有希望的,他不再渴望什么,只想要平静地度完他的余生。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安德烈感到惋惜,那么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人,却产生了这样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着实令人难过!

“是的,跟我意见相投的那棵橡树,就是在这个树林子里。”安德烈王爵想道,“可是在哪里啦?”他又惊疑道,一面向路左边看,于是满怀赞美地看他寻找的那同一棵橡树,他认不出来了。那棵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子,展开一个暗绿嫩叶的华盖,如狂似醉地站在那里,轻轻地在夕阳的光线里颤抖。这时那些结节的手指,多年的疤痕,旧时的疑惑和忧愁,一切都不见了,透过那坚硬的古老的树皮,以至没有枝子的地方,发出了令人无法相信那棵老树会生得出的嫩叶。…

“不,生命在三十一岁上并未过完!”安德烈王爵突然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内心有什么东西,我一个人知道是不够的——人人都应当知道:彼尔、那个要飞进天空的少女,人人都应当知道我,这样我才不至于专为我自己活着,与别人完全无关,这样我的生命才可以在他们全体身上反映出来,他们和我可以和谐地活下去。”(第六卷第665-666页)

真为安德烈感到开心,也许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让娜塔莎重新点燃了安德烈心中的希望之火,真心地祝福两人能走到一起!

上一条:《美学散步》品读与点评

下一条:《经典阅读〈论语〉》课的点滴心得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