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诗经》第307讲:《小雅·采芑(音启)》(七)(2019.01.20)
发布日期:2020-08-05   点击:

《诗经》三〇七讲:《小雅·采芑(音启)(七)(2019.01.20

【宗来自学,此文自成,群主邀请,故发群中。今学诗经,回归正统;诗以言志,习必躬行;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依据毛传,参照五经。不作旁观,不作赏评;学而习之,修齐治平。企鹅微信,二九五群,时久字多,惟静惟恒。周二论语,周日诗经。】

六、第四章讲解:

原文:蠢(音春三声)尔蛮荆,大邦为雠(音愁)。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音帅)止,执讯获醜(音丑)。戎车啴啴(音贪),啴啴焞焞(音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音显允),蛮荆来威。(前两次已解此诗前六句句,以下继续写)

【5】“戎车啴啴(音贪),嘽嘽焞焞(音推),如霆如雷”。《毛传》注:“啴啴,众也。焞焞,盛也。”《说文解字》谓“嘽”之义为“大”,段玉裁先生注曰:“当为‘大言’也”。何以《毛传》解为“众”?谓“戎车”既众多,且声势浩大也。

“戎车啴啴”之“啴啴”侧重于戎车之体大,“啴啴焞焞”之“啴啴”侧重于戎车之众多且声音大,“焞焞”则谓气势之强盛。“啴啴”之“从口”,此虽言戎车之声,亦可知“王师”将士之声势也;“焞焞”之“从火”,则言军威如烈火,士气高涨也。

“啴”字以“单”为表音之象,其上为“吅(音宣)”,如声大加倍也,其下部之读音,古今音不同,今读之为“毕”,是有柄之簸箕形,是推物前进之器,是故,“戎车啴啴”是“王师南征”推进之时所发之声既大且众也。

“焞”字之“享”,乃是从“亯(音享)”下加“羊”字而来,其读音为“醇”,其义为“熟”;“亯”为“进献熟物”,下加“羊”字,或谓“进献熟羊”,或喻“进献祥瑞”。是故,“焞焞”之盛大,是“王师南征”以利其民而致祥瑞,而非以争战扰民也。

“如霆如雷”,总言“王师”之声势。《说文解字》曰:“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从雨廷声。”是故,“霆”之本义,谓雷之余声渐远而小,然而,雷霆既过而万物挺身而出矣;此则喻“王师南征”如源自“王廷”之雷雨,滋生万民者也。

“雷”字,正体字本来写作“靁”,后简化为“雷”。《说文解字》曰:“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其意谓,阴阳之其相迫而动,故生雷雨;雷雨既作,而万物发生。此喻“王师南征”如雷之发生,乃是因阴气压抑阳气而欲使阳气舒畅。

【6】“显允方叔,征伐玁狁(音显允),蛮荆来威”,《毛传》无注。“显”与“隐”相对而言。“显”者,正体字作“顯”,从“页”而“显”声,本义为“头明饰”,即冠冕、皮弁(音变)、充耳之类,或戴于头顶,或垂于耳畔;引申为“明而易见”。

“隐”非“藏”也,只是“不显”而已。无“页”之“显”字,上为“日”,下为“絲”,是放置丝线于阳光之下,亦即“显而易见”之义。“显允”之“显”,谓“王者”命之为将帅以南征,其德其能则人人可见也。

“允”者,《说文解字》曰:“信也。从儿(音人),㠯【同以】声。”“儿”者,非正体字之“兒”,其读音为“人”,其义为“仁人”,其形为屈曲之人形。“㠯”者,用也。“显允”之“允”,谓其人被委以重任,则谨言慎行、居仁由义,故用之以行事,无不可信。

“显允方叔”,谓方叔乃是仁义之人,“王者”选而任之以为将帅,人人皆得而知之矣;方叔仁义而谨慎,其行事之可信,无可怀疑矣。由以往可见其可任可信,“征伐玁狁”是也;于今亦必可信其可任可信,“蛮荆来威”是也。此固是赞方叔,然亦谓惟如方叔者方可。

【7】“征伐玁狁”,谓方叔尝与吉甫征伐入侵周地之玁狁。先言“征”而后言“伐”者,惟有正义者可以行讨伐之事也,所伐者必有罪而后可伐也;先以礼而不成然后方可用兵也,虽不得不用兵亦不可失去礼义也。“征伐”有道,道在此矣;见上一篇《六月》。

史实之中,身为主帅而征伐玁狁者,尹吉甫也;方叔亦从之,虽非主帅,而或为将率,且确曾明德建功也。德为本,功为末;因德而建功,是由本成末;本为树根而埋于土中而难见,而“王者”见之,故而“显”之;末位树干与枝叶而人人可见,故而“云”之。.

由史实而言,“玁狁”者,侵犯周地之族名也;从经中所载道义而言,则“玁狁”只是外族侵犯者之象也,后世侵犯汉朝之匈奴,侵犯唐朝之契丹,侵犯明朝之倭寇,晚清以后侵犯中华之西洋、东洋,皆“玁狁”之类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

【8】先言“征伐玁狁”,以明“蛮荆来威”乃是必然也。何以谓之“蛮荆”?因其已有蛮夷戎狄之言行,故谓之“蛮”也。此章首句言“春而荆蛮”,先言“荆”而后言“蛮”,是荆楚之人竟有蛮夷戎狄之言行也。经典所称之“蛮”,非从地域、族类而言也。

“蛮”字“从虫”,谓其人蒙昧,竟不知人与禽虫之别,是故其言行有如禽虫者,或如蛇蝎,或如豺狼,或如蝼蚁,或如蜂蝶。圣贤君子对于蒙昧者,无鄙弃痛恨之心,而有悲悯启蒙之意,故而言“征”而不言“伐”。但能启发其蒙昧,则可以归于正也。

是人言人行则谓之楚,是蛮言蛮行则谓之荆。荆在南方,故曰“南征”也。“蛮”之正体字为“蠻”,“虫”字以上之象,“从言从丝”,读音为“乱”,本义亦是“乱”;“从言”者,“我之言行”也;“从丝”者,“纷乱而待整治”也。

“蛮荆来威”,何以言“来威”?期望且信其经“南征”,则必能由“人如禽虫”而能明“人之所以为人”,亦即由“荆”而复“楚”也。以“人道”而“南征”,则“如禽虫之人”可来归于“人类”,则“蛮戎夷狄”可来归有道德礼义之“华夏”。

何以先言“来”而后言“威”?非以“威”使之“来”,能“来”则生“威”也。以“威”而使之“来”,则其“威”是以武力相威胁;能“来”则生“威”,则其“威”是“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威”,是令人敬畏之“威”,而非“威胁”之“威”。如此方是“王道”。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诗经》第308讲:《小雅·车攻》(一)(2019.01.27)

下一条:《诗经》第306讲:《小雅·采芑(音启)》(六)(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