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孟子》学记·公孙丑下·尹士章

2020-12-08   作者:   来源:   点击:  

尹士章

孟子去齐(1),尹士语人曰(2):“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3),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4),则是干泽也(5)。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6);三宿而后出昼(7),是何濡滞也(8)!士则兹不悦(9)。”高子以告(10)。曰:“夫尹士恶知予哉(11)?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12)。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13)。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14)。王庶几改之(15)!王如改诸(16),则必反予(17)。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18),予然后浩然有归志(19)。予虽然(20),岂舍王哉(21)?王由足用为善(22);王如用予(23),则岂徒齐民安(24),天下之民举安(25)。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26)!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27)!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28),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29)?”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30)。”

注释:

(1)去:离开。(2)尹士:人名,齐国人。语(yu4):告诉。(3)识:知道。为(wei2):成为。汤、武: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君主。(4)然:然而。至:来到齐国。(5)干(gan1)泽:追求恩泽,即追求利禄。(6)不遇:不被君主接纳。故去:就离开。(7)三宿(xiu3):三天三夜。昼:齐国城镇名。(8)是:这样的做法。何:何等,多么。濡滞(ru2 zhi4):做事迟缓,逗留而不赶快离开。(9)士:此指尹士。则:就。兹:此。(10)高子:孟子弟子,齐国人。以告:把(此话)告诉(孟子)。(11)夫(fu2):那。恶(wu1):怎么,哪里。予(yu2):我。(12)是:这。欲:心愿。(13)不得已:没有办法改变。(14)于:在。犹:仍然。以为:认为。速:太快。(15)王庶几(ji1)改之:齐王还有可能改变主张。(16)如:如果。诸:之。(17)必:一定。反予(yu2):使我返回。(18)夫(fu2):发语词。不予追:不想追赶我回去。(19)浩然:像水流不止一样,在此有“逐渐”和“不断”的意思。(20)然:如此。(21)舍:舍弃。(22)由:通“犹”,仍然。足用为(wei2)善:足以行善政。(23)如:如果。(24)徒:只。齐民:齐国百姓。(25)举:全。(26)日:天天。望:期望。(27)若:像。是:这样的。小丈夫然:小男人的样子。(28)悻(xing4)悻然:怒气冲冲的样子。见(xian4):同“现”,显现。于:在。面:表情。(29)穷:竭尽。宿(su4):住宿。(30)诚:确实。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位名叫尹士的齐国人对别人说:“如果不知道大王不能成为像商汤或周武王那样的圣王,那就是不明智;如果知道大王不可能成为圣王却还要来游说,那就是在追求利禄。从千里之遥的地方来谒见大王,不被大王赏识就离去;在齐国境内住宿了三天谈夜之后才离开昼城,这样的行动太迟缓了!我尹士因此对孟子的做法不满。”孟子的弟子高子把尹士的话转告给了孟子。孟子说:“那尹士怎能了解我的想法呢?从千里之遥的地方前来谒见齐王,这是出于我的心愿。不被齐王接纳就离去,哪里是我所期望的呢?只是我没有办法改变。我在齐国境内住了三天三夜才离开昼城,在我的心中还认为走得太快了。齐王或许还有可能改变主张。齐王如果改变了主张,就一定会来使我返回都城。等到我离开了昼城,齐王却没有来把我追赶回去,然后我才逐渐坚定了离去的主意。虽然我坚定了离去的主意,却何尝要舍弃齐王呢?齐王尚且足以施行善政。齐王如果任用我,那么,岂止是齐国百姓能够安宁,天下的黎民都可以得到安宁。齐王或许还有可能改变主张。我天天都在期望着这个结果。有一种小男人,劝谏自己的君主而不被接受,就勃然大怒,满脸怒气,离去的时候就竭尽一整天的力气(尽可能走得远远的),然后才停下来住宿。我怎么能像这种小男人一样呢?”尹士听到孟子所说的话,说:“我尹士确实是个小人啊。”

朱注: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语,去声。尹士,齐人也。干,求也。泽,恩泽也。濡滞,迟留也。)

高子以告。

(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夫,音扶,下同。恶,平声。见王,欲以行道也。今道不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如此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杨氏曰:“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不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悻,形顶反。见,音现。悻悻,怒意也。穷,尽也。)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之余意。李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之情,而荷蒉者所以为果也。”)

说解:

前一章说“孟子去齐”,是孟子离开齐国京城而到了京城西南的一座小城镇——昼城,此处则是指孟子在昼城居住了三夜之后离开了。齐国有个名叫尹士的人议论道:如果孟子不知道齐王不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王,孟子却要用尧舜之道来游说齐王,那就是不明智的做法;如果孟子知道齐王不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王,孟子却依然前来用尧舜之道游说齐王,那就是来谋求功名利禄的。在尹士看来,齐王是不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王的,所以,孟子来到齐国,不是不明智,就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在孟子看来,任何君主都可以施行尧舜之道,根本不存在能不能成为尧舜的问题;究竟齐王最终能不能施行尧舜之道,这不是圣贤君子事先考虑的问题;孟子前来把尧舜之道告知齐王是“尽人事”,而齐王最终是否施行则只能“听天命”。

尹士认为,孟子从千里之外赶到齐国来见齐王,既然不被齐王所接纳,就应该赶快离开齐国,但是,孟子却还要在昼城住三夜之后才离开,好像是恋恋不舍的样子,恐怕恋恋不舍的是功名利禄吧?或许尹士早知孟子之盛名,但是,他对孟子的做法很不理解,所以,觉得他所见的孟子不应该是这样的。尹士的说法,并非有意贬低孟子,而是确实对孟子的做法不理解。孟子的弟子高子听到之后,把尹士的话转告给了孟子。一般人的言行,都会经常有被人误解、不解的时候;圣贤君子的言行,不被理解乃至被误解的时候更多。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孟子听到尹士的话,并非因此而感慨,而是坦然地加以说明,至于说明之后,是否能被人相信,那就不是孟子所关注的事情了。

孟子说,这位名叫尹士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首先,我从千里之外而赶来拜见齐王,是希望劝导并辅助齐王施行王道仁政,齐王不接纳王道仁政,我才迫不得已地离开齐国。其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我前来齐国的原因,是劝导齐王施行王道仁政;如果齐王决定施行,我有责任在此辅助齐王;如今齐王不想要施行王道仁政,我也就只好离开齐国——这也就是说,孟子来到齐国和离开齐国,都与功名利禄无关。其次,孟子没有匆忙而快速地离开齐国,而是在齐国京城西南方的昼城住了三天三夜才不得不离开。在此,孟子不是与齐国恋恋不舍,而且殷切期望齐王能翻然悔悟,从而放弃霸道,改而施行王道。假如齐王能有如此的改变,那么,就一定会派人将孟子恭迎回去,可是,三天三夜过去了,齐王没有派人来,孟子不得不离开。

孟子终究离开了齐国,是不是对齐王完全失望了呢?不是。首先,孟子相信,齐王虽然未能接受王道仁政,但是,仍然能够推行善道。虽然善道不如王道,但是,毕竟可以避免邪恶之道。再者,即使齐王如今不能采纳王道仁政,将来有朝一日真心采纳的时候,孟子仍然可以前来辅助,因为齐王如果能施行王道仁政,不仅能使齐国避免战争而使百姓得以安宁,而且能进而是天下的百姓都能够避免战争而得到安宁。为什么说齐王不采纳王道仁政,仍然可以推行善政道呢?因为齐王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天资质朴而诚实,对孟子始终都能直言相告,而不虚伪欺诈,所以说,齐王不得孟子辅助,虽然不能施行王道,却也不至于堕入邪恶。

圣贤君子游走于天下,只是尽自己之心力,以期天下能有道义、百姓能安居乐业。然而,君子只能尽自己之心力,而不用利诱、胁迫之法使人勉强听从。只有那种把成败、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才会因国君是否采纳其主张而喜悦或愤怒。苏秦游说秦国,秦国国君不采纳其“连横之术”,他回到家中,遭到家人的冷待,于是,他把一切仇恨都对准了秦国,转而研究学习“合纵之术”以对抗秦国,其原因也就在于苏秦所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名利富贵。圣贤君子,志在仁义;小人奸佞,只知名利。尹士听孟子说了以上的道理之后,扪心自问,不由感叹自己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意”了。我们是否也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也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小人之心来看待圣贤君子呢?

上一条:《孟子》学记·公孙丑下·名世章

下一条:《孟子》学记·公孙丑下·宿昼章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