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专区
悦影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影音专区 >> 悦影 >> 正文

一九四二

2013-10-31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在大学里,无论男生女生,有一个不约而同的默契:看电影从来不看国产片。于是在去年《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票房PK中,《一九四二》落后了。当电影投向市场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其内在的价值不是票房可以诠释的。而且由于国产电影的名声不好,《一九四二》在市场的竞争中落败也情有可原。时隔一年再看《一九四二》,于是明白了电影中一些精神内涵是不会随着时间一起消逝的。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的最新力作,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电影里所用的那些专业特效以及拍摄效果非我们外行人可以评论,然而就观影的整个感觉来说,《一九四二》用电影的方式诠释了这部小说的厚重。在电影里感受到的人性是沉重而复杂的,和我们读完小说时的那种欲语而不能言的感觉颇为相似。

印象中的一九四二,包括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一九四二,记忆最深的就是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在这一年战胜了日本法西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影片中所阐述的另一个事实,河南旱灾饿死三百万人,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是的,相比于民族灾难,旱灾这一件常见不鲜的事不至于登上历史舞台,片中的河南省官员李培基也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对旱灾上报中央一事一拖再拖,最终造成饿死三百万人甚至更多的惨烈局面。片中最后,日本人得知河南旱灾,用粮食收买了逃荒的灾民。网上有人谴责中国人在面临生存威胁时叛离国家不忠不仁,这一谴责本身就是极不人道的。那众多逃荒百姓何尝没有寄希望于国民政府,可是政府不是毫无作为,就是一边救济一边变相掠夺。政府在面对灾难时的腐败无能却要百姓来埋单,甚至有人以此作为对中国人性的批判,这不禁令人感到可悲又可笑。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旱灾事件,是由国外记者白修德的报道首先在国外引起轰动,其后才被国民政府当局得知。也许片中的故事虚构成分很多,但是白修德报道河南旱灾获普利策奖这一事实却是永载史册的。对片中白修德的印象特别深,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他没有必要在那样战火纷飞并且随处可见路有饿死骨的时候深入河南灾区。但他就是骑着一只驴带着视之为生命的相机与广大灾民一起走在了逃荒路上。他能做的不多,无法对途中饿死冻死的孩子伸出援手,也无法用手中的枪保护被日军飞机轰炸的灾民们,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薄弱。他只是竭尽所能的拍更多事实照片,希望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唤起政府的作为,他甚至去求宋庆龄希望能把这一消息告诉国民政府当局。他所做的一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记者的作为,而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关怀者。这样的一个人应该被我们中国铭记,同样应该成为新闻从业者的学习典范。

《一九四二》是一部灾难片,但哀而不伤。片中的人吃人狗吃人现象尽管触目惊心,却意义深远。人性都有恶的一面,当人的生命轻如蝼蚁,朝不保夕,我们实在不能对其奢求太多。面对生存的灾难,人性善的一面也在片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片尾孤身一人的老东家路边遇到刚死了娘的小姑娘,对女孩说:“妮,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以及随后的字幕: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善”吗?灾难的反思推及到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并没有面临生存威胁,可是人与人之间仍然是利益为重,人吃人的现象依然上演着,人性的“恶”丝毫不亚于当初灾难之时。不在和平年代对这种不和谐的人性反思,反而去谴责当年命悬一线无路可走的百姓,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最后,我必须要以讲述片中另一个人物来作为结尾——传教士小安。小安是一个朴实的中国基督信徒。他虔诚地信仰上帝,在饥荒之时把自己的粮食施舍给沿途百姓,虔诚地为每一个死去的人祈祷。当小女孩被轰炸致死,他笨拙地用棉衣捂住孩子不断涌血的伤口。最终小女孩死了,他眼神里充满绝望,把《圣经》放在了女孩身上。小安最终活着回到教堂时,对自己信仰动摇了。他问神父为什么有上帝而上帝却不管这里发生的苦难。中国人往往不信宗教,然而有时信仰宗教也并不能得救。我们可以不信宗教,但是不能没有信仰。就算面临生死一瞬,就算人的生命卑微的与一个动物无异,只要有信仰,那一刻,我们就还是人,我们以人的姿态活着,以人的姿态死去,只因我们心中的信仰能给我们生的意义死的意义。

一九四二已经过去,我们现在来到了一个最安定的时代。可是人们的心的动荡不安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灾难的年代,我们要反思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还有很多很多······

(责任编辑:薄其一)

上一条:遗愿清单

下一条:观《天堂电影院》有感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