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专区
悦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影音专区 >> 悦读 >> 正文

读《谈书美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14-12-09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谈书美简》是朱光潜老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全书涉及美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博杂。其中第十一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我颇有启发。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西方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论的发展史。早期,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相关性是被忽略的。最初对典型人物产生长期形象的理论是拉丁古典主义代表贺拉斯,他在自己的《诗艺》中谈到“不要把老人写成青年人,把小孩写成成年人”,旨在说明人的各个年龄时段的情感形象都是固定一致的,人是有不变的“类型”的。另外,他还提出“定型”学说,呼吁后来人按照前人对人物的定性来写这个人物,例如前人说曹操是奸诈的,后人在写曹操时,也必须突出他的奸诈。后来影响较大的新古典主义代表瓦洛继承了这一观点,他也写了一本《诗艺》来宣传“类型”和“定型”两种学说。

这种常常为传统牺牲现实,为一般牺牲特殊的写作方式直至黑格尔的《美学》盛行才有所好转。自黑格尔的《美学》出世,人们逐渐意识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纵使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但却不是像“类型”学说所说的一样那么一致必然。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抽象品”,肯定了人具有个性。这大概与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觉醒脱不开关系,不再是固执的描写神的圣洁,而是人的多样性。

单纯不变的典型总令人倦怠,兴不起美的感受。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一谈到美人就是“芙蓉面”“柳腰”“西子”,才子皆是“学富五车”,离别之景都在“灞桥”“长亭”,谈到美景就是“春花秋月”“湖光水色”,百年千年初见之时自然美到惊艳,而至如今,仿若陈词滥调,食之无味,终不是朱砂痣白月光般令人魂萦梦绕,恨不得放入手心也怕弄疼了它。故此,写典型人物也要“新”,不因为典型而陈滥。

典型人物的“新”出必有因,因从何处?自然是典型环境,不同的人物性格源于不同的境遇,典型的境遇造就典型的人物。处于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和在鄙弃中长大的孩子不尽相同,盛世中人的心理行为和乱世中人的心理行为也不可能一样。作为人有着一致的东西,但处于不同典型环境中,人亦有着不同的东西。写一个人时不是描述教科书或者试卷上被概括出来形象意义,而是会思想会哭会笑的存在。心怀对人乃至万物的敬畏,来自人心深处的怜惜,只有这些,才会有温情真实的笔触。求“新”不是刻意的,而是源于对每一个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尊重。

明确了“新”自何处,那么如何表达?是在一般中点缀特殊?还是在特殊的人物性格中不经意的体现身为人的共性?典型是具有一般特征的典型,后者明显更为自然,前者有刻意塑造的意味。

典型人物是有个性的典型人物,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是充满感情的,而非由笔者画出骨架,填充好的血肉。

(责任编辑:张金龙)

上一条:书籍中的50-7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

下一条:庞贝末日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济南大学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